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丁凡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 丁凡博士

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此病。但因其名称中带有“腺肌症”,不少患者会误以为与肿瘤相关,甚至产生焦虑。本文将从临床角度解答胆囊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建议。


一、什么是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胆囊壁的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向肌层增生,形成“罗-阿氏窦”(黏膜凹陷),可能伴胆囊壁增厚或结石形成。它属于胆囊良性病变, 并非肿瘤,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长期慢性炎症胆汁淤积或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有关。

二、如何诊断胆囊腺肌症?

1. 超声检查(首选):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内部可见无回声的“小囊腔”(罗-阿氏窦)或“彗星尾征”。

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或增强CT:用于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胆囊癌或其他占位性病变。

3.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CEA):若指标明显升高,需警惕恶性可能。

三、发现胆囊腺肌症,需要治疗吗?

胆囊腺肌症是否需要干预,需结合症状、病变范围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综合判断:

1. 无症状且无高危因素:定期观察即可

•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肝胆超声,观察病变是否进展。

• 无需治疗:若胆囊壁增厚均匀、无结石、无息肉,且肿瘤标志物正常,可暂不手术。

2.局限型腺肌症

经严格评估可行 针孔无痕保胆手术,切除病变的腺肌症组织,保留胆囊功能。

3. 有以下情况,建议手术 切除胆囊

• 出现症状:如反复右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尤其餐后加重。

• 合并高危因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局部显著增厚(>4mm)或结节形成。

• 疑似恶性可能:影像学提示病变快速进展,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

4. 特殊情况处理

• 合并胆总管结石:需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或ERCP取石。

• 高龄或基础疾病多:若无法耐受手术,可对症治疗,但需严格随访。

四、胆囊腺肌症会癌变吗?

目前研究认为,单纯性胆囊腺肌症的癌变率极低(<1%)。但若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或存在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因此,定期复查和评估至关重要。

五、患者常见疑问解答

1. 问:胆囊切除后会影响消化吗 ?

答: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切除后短期内可能有脂肪消化不适,但多数人在3-6个月后可通过胆管代偿适应,不影响正常生活。

2. 问:有药物可以消除腺肌症吗?

答:尚无特效药物可逆转病变。若合并胆囊炎或胆汁淤积,可短期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缓解症状。

3. 问: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答:建议低脂饮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规律进食,减少胆汁淤积。

六、总结

胆囊腺肌症多为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恐慌,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随访或治疗计划。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症状或高危因素者及时手术,是避免病情进展的关键。若您体检发现此病,建议携带报告至门诊进一步评估,切勿自行解读或延误诊治。

 

作者简介:丁凡,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胆囊良恶性疾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个体化管理。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希望通过此文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胆囊腺肌症,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理性选择治疗方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文章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我该怎么办?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科学应对是关键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 丁凡 博士 胆囊息肉是体检超声检查中常见的诊断,多数患者因无明显症状而感到困惑。作为胆石病专科医生,本文将为您解析胆囊息肉的科学应对策略。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需要担心吗?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凸起的病变,分为真性息肉(如腺瘤)和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 1.真性息肉(约5%):以腺瘤为主,存在癌变风险,需重点关注。 2.假性息肉(约95%):多为胆固醇沉积或炎性增生,癌变风险极低。 二、哪些情况需要治疗?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干预,需结合以下因素 综合评估: 1.大小:单发息肉≥10mm,或短期内快速增大; 2.形态:基底宽、血供丰富、表面不光滑; 3.合并疾病:如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4.症状:右上腹隐痛、厌油、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5.高危人群:年龄>50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胆囊癌家族史。 注:若息肉≥10mm或符合上述高危特征,建议限期手术;<5mm且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5~10mm是保胆的最佳时期 三、明确诊断:别忽视进一步检查 1.超声 是筛查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性质: 2.超声造影:区分胆固醇息肉与肿瘤性息肉; 3.增强CT/MRI:评估息肉血供及胆囊壁浸润情况; 4.肿瘤标志物(如CA19-9):辅助排除恶性可能。 四、治疗建议:个体化选择方案 1.需手术者: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明确高危或已癌变者; (2)保胆手术: 仅限息肉数量少、胆固醇性息肉或者术中病理证实为良性者,特别注意,保胆需严格把握指征。 2.无需手术者: (1)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大小及形态变化; (2)调整生活方式:低脂饮食、规律三餐、控制体重; (3)慎用药物: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胆固醇息肉可能有效,但需医生指导。 五、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 2.习惯:避免长期空腹或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3.禁忌:勿盲目服用“溶息肉”中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六、总结 胆囊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但需科学区分风险。建议携带完整检查资料至胆石病专科门诊,由医生制定个体化随访或治疗计划。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作者简介:丁凡,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治医师,专注于胆囊息肉、胆石病、胆囊腺肌症的微创诊疗。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1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结石高发因素解析:科学预防,远离“小石头”困扰

胆囊结石高发因素解析:科学预防,远离“小石头”困扰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丁凡博士 胆囊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我国成年人患病率高达10%-15%,部分地区的发病率甚至更高。作为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的医生,我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对胆囊结石的成因存在误解,甚至因忽视早期预防而引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今天,我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并提供实用的预防建议,帮助大家远离疾病威胁。 一、哪些人更容易被胆囊结石“盯上”?——“6个F”帮你牢记 女性群体(Female):女性胆囊结石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这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会抑制胆汁酸的合成,同时促进胆固醇分泌。多次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更需警惕。 40岁以上(Forty): 随年龄增长,胆囊收缩功能逐渐减退,胆汁排空效率降低,胆固醇更易沉积成石; 肥胖(Fat): 体重指数(BMI)≥28的人群,胆囊结石风险增加3倍以上。脂肪代谢异常会直接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此外,胰岛素抵抗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改变胆汁成分,加速结石生成 ; 多次妊娠( Fertilize ): 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胆囊排空,胆汁容易潴留,增加了结石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4F”人群。 随着,对于胆囊结石研究的深入,目前胆囊结石又出现了2个新的“F”,即家族史(Family)以及 生活习惯(Free),构成了胆囊结石 “6F”高危因素 : 家族史(Family): 研究显示,若直系亲属患有胆囊结石,自身发病风险可增加4倍。这与遗传性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收缩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生活习惯(Free):被认为是当代胆囊结石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平时一日三餐无规律、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的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从而罹患胆结石。 二、这些“危险行为”可能正在伤害你的胆囊 快速减肥或长期禁食:通过节食或减肥手术短期内减重超过10%体重,会打破胆汁成分平衡,诱发结石。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奥曲肽等药物可能干扰胆汁代谢。 慢性肝病或溶血性疾病患者:肝硬化、胆道感染或溶血性贫血会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形成黑色素结石。 三、科学预防:从生活习惯入手 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胆固醇摄入(如每天鸡蛋不超过1个,减少动物内脏); 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胡萝卜)的摄入,补充膳食纤维; 规律三餐,尤其要吃早餐,避免胆汁长时间淤积。 控制体重,但避免极端减肥 建议通过“饮食+运动”将BMI维持在18.5-24之间,每月减重不超过体重的5%。 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显著改善胆汁代谢。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4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合并代谢疾病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胆超声检查。 四、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若出现右上腹隐痛(尤其在进食油腻后)、恶心呕吐、肩背部放射痛,或皮肤、巩膜发黄,可能提示胆囊结石已引发炎症或梗阻。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现已成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术等微创治疗,患者术后1-2天即可康复出院。 胆囊结石的防治需从日常细节做起。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科学认知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简介:丁凡,同济大学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个体化防治策略制定。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具体治疗方案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1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样的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

什么样的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丁凡博士科普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约10%-15%的成年人存在胆囊结石问题。许多患者在体检发现结石后,会纠结是否需要手术。作为胆石病专科医生,我常被问:“我的胆囊结石到底需不需要切?”今天就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解答。 一、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原则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指南》,胆囊结石是否需要手术,需综合评估 症状、并发症风险、胆囊功能 等因素。以下6类情况建议尽早手术: 1.反复发作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 如果胆囊结石引起右上腹疼痛(尤其是饭后或夜间加重)、恶心呕吐,甚至发热、黄疸,说明结石已导致胆囊炎症或胆管梗阻。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胆囊化脓、穿孔,甚至感染性休克。这类患者应尽快手术,避免病情恶化。 2.结石直径≥2cm,或充满型结石 大结石(≥2cm)长期摩擦胆囊壁,会增加胆囊癌风险(研究显示风险较常人高10倍)。若胆囊内充满结石,说明胆囊已失去储存胆汁的功能,且容易继发胰腺炎或胆管炎。 3.合并胆囊息肉≥1cm,或息肉快速增大 胆囊息肉与结石并存时,癌变风险显著升高。若息肉≥1cm、基底宽、血流丰富,或短期内快速增大(一般增长速度>30%),建议手术切除。 4.胆囊壁增厚(≥4mm)或胆囊萎缩 超声提示胆囊壁增厚、毛糙,或胆囊体积缩小(萎缩),说明胆囊存在慢性炎症或功能丧失。这类胆囊可能已失去正常生理作用,且容易癌变。 5.合并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肝硬化等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一旦胆囊炎发作容易进展为重症感染;心脏病患者若突发急性胆囊炎,可能因麻醉和手术风险增加而危及生命。因此,这类患者建议在病情稳定时择期手术。 6.特殊职业人群:长期野外工作者、航天员等 若患者因职业原因无法及时就医(如远洋船员、边疆工作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切除胆囊,避免突发胆绞痛或胆囊炎时延误治疗。 二、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如何选择? 1.本中心特色手术方式为 超微创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天即可出院; 2.对于胆囊功能良好、无炎症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胆囊者,可谨慎选择 保胆取石术 ,但需严格符合以下条件: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超声评估,荷包蛋实验,胆囊收缩率>40%); 胆固醇性结石,结石数量少且易取出; 无胆囊息肉或慢性炎症。 需注意: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约10%-30%,需定期复查。 三、患者常见疑问解答 “我的结石没症状,需要手术吗?” 若符合上述任一高危因素(如结石大、胆囊萎缩等),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手术;若不符合,可定期复查(每6个月超声检查)。 “我有糖尿病,手术风险高吗?” 微创手术本身风险较低,但需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进行。拖延手术反而可能因急性感染导致更大风险。 “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吗?” 术后1-3个月内可能有脂肪消化适应期,建议低脂饮食。大多数患者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饮食,远期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 四、总结 胆囊结石是否需要手术,需结合症状、胆囊功能、全身状况综合判断。及时干预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有胆囊结石相关问题,建议携带检查报告至胆石病专科门诊就诊评估。 作者简介 丁凡博士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 赵刚主任诊疗组 主治医师 擅长:胆囊结石/息肉的微创治疗、复杂胆道疾病手术 本文由丁凡博士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提示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面诊后制定。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1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胆囊结石:沉默的"小石头"可能引发大问题

——上海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 丁凡博士 胆囊结石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0%,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胆囊结石患者。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胆石病专科医生,我发现许多患者对胆囊结石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腹痛数年却误以为是"胃病",有人体检发现结石却放任不管导致严重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系统了解这个"小石头"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不只是"肚子痛" 1. 典型症状 约30%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后发作,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随恶心呕吐。这种疼痛医学上称为"胆绞痛",是因结石堵塞胆囊管引发的痉挛性疼痛。 2. 不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上腹胀闷、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是合并慢性胆囊炎时,容易与胃病混淆。我曾接诊过一位反复"胃痛"3年的患者,最终超声检查发现是充满型胆囊结石。 3.危险信号 当出现高热寒战(体温>38.5℃)、皮肤巩膜黄染、持续剧烈腹痛时,提示可能继发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或急性胰腺炎,这是需要立即就医的急症。 二、精准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关键 1. 超声检查 腹部彩超是首选检查手段,敏感性高达95%,不仅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数量,还能观察胆囊壁厚度、胆管是否扩张。建议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提高准确性。 2. 进阶检查 对于超声诊断困难者,可选择: - CT检查:评估结石钙化程度,排查肿瘤性病变 -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无创显示胆管树结构,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 - 超声内镜(EUS):针对疑似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的精准检测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功能(胆红素/转氨酶异常提示胆管梗阻)、血尿淀粉酶(排查胰腺炎)等指标可辅助判断病情。 三、个体化治疗:没有"一刀切"的方案 治疗原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结石特征、胆囊功能、患者全身状况综合制定方案。 1. 保守治疗 - 无症状结石:定期随访(每6个月超声检查),推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 - 药物溶石:仅适用于胆固醇性小结石(直径<1cm),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但5年复发率超50% 2. 手术治疗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出院),适用于反复发作、胆囊萎缩或功能丧失者 - 保胆取石术:严格筛选胆囊收缩功能正常、结石单发且无慢性炎症的患者,术后需长期药物预防复发 - ERCP取石:针对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通过内镜微创取石 3. 特殊情况处理 - 妊娠期结石:孕中期可考虑腹腔镜手术,避免诱发宫缩 - 合并心脏病/高龄患者:优先选择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案 丁博士的特别提醒: 1. 切勿盲目服用"排石药",可能导致结石嵌顿引发急性胰腺炎 2.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存在明确相关性,充满型结石癌变风险增加10倍 3. 术后患者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胆汁淤积 如果您或家人有右上腹不适、反复"胃痛"、皮肤发黄等症状,建议及时至胆石病专科就诊。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小石头酿成大麻烦!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1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临床科普(一)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与临床意义

何谓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 是一类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物质,通常包括 蛋白质 和 糖类 。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 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 中,在肿瘤的 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复发监测 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信息 进行解读。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因为 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炎症、良性肿瘤等)而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通常不用于肿瘤的确诊,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肿瘤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肿瘤标志物的 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 ,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确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图1. 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胆囊、胆管癌 CA19-9:是胆囊癌、胆管癌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也是目前胆囊癌最敏感的指标; CA125:约65%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 癌胚抗原(CEA):大约30%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CEA水平升高。 肝癌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AFP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AFP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升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尤其在AFP水平较低时;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高敏感性标志物,在诊断肝癌时,GP73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高于AFP。 胃癌 CA72-4: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胃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优于CA19-9和CEA; 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及其比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MG7-AG:MG7-AG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抗原,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检出率; 胃泌素17(G-17):在健康人体内表达水平较低,当胃炎、胃癌等病理改变发生时,G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胰腺癌 CA19-9: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可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 CEA:是第一个被用于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约为42.85%; CA50:CA50的正常值<20 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胰腺癌病人的阳性率可达87%; CA24-2:是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和胰腺癌的标志物。在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上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 CA72-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 U/mL,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 铁蛋白(SF):在胰腺癌患者中,SF升高阳性率为61.9%。但SF异常可由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引起,因此,SF一般要与其他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灵敏度。 结、直肠癌 癌胚抗原(CEA):是结直肠癌中研究最广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升高。CEA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并且常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 CA19-9:尽管它在结直肠癌中的特异性不如CEA高,但在某些情况下,CA19-9的水平升高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的辅助指标; CA72-4: 它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有时被用作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标志物。 乳腺癌 CA15-3:是目前乳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检测及复发预警; 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乳腺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CA125:CA125在乳腺癌中也可能会升高,尽管它更常见于卵巢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某些乳腺癌中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HER2的状态还可以指导是否使用特定的HER2靶向治疗;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和RP的状态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亚型,以及患者是否可能从激素治疗中获益。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 和癌胚抗原(CEA) 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 。 膀胱癌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包含尿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 antigent,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协助膀胱癌的诊断。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尚无能取代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尿肿瘤标志物。 子宫内膜、卵巢癌 CA125:是卵巢癌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在浆液性癌中,CA125也可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复发。 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高于CA125。HE4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影响,且在绝经前人群中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 ROMA指数:ROMA指数结合了CA125和HE4的血清浓度以及患者的绝经状态,用于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中升高。 AFP:AFP通常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相关,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 CEA: 在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 中升高。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癌胚抗原(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食管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肾癌 M2肾丙酮酸激酶(M2-PK):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一种肾癌标志物。 组织多肽抗原(TPA):虽然不是特异性的肾癌标志物,但可以作为监测肾癌病情的一种指标。 脂类相关唾液酸(LASA):作为肾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PSA以游离形式(fPSA)和总PSA(tPSA)存在。临床上,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 前列腺癌抗原3(PCA3):PCA3是一种非蛋白编码RNA,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其水平较PSA更具有特异性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 是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的一种酶,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甲状腺肿瘤 降钙素(Ctn):为甲状腺髓样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甲状腺球蛋白(Tg):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与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进展存在相关性。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2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健康科普(一)胆囊的发育、解剖以及生理功能

胆囊的胚胎学发育 胆囊 的胚胎学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和结构的变化。但你知道它是如何从一颗受精卵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我们体内的这个器官的吗?让我们一起探索胆囊的胚胎发育之旅: 胆囊的起源 胆囊起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这一结构被称为肝憩室( hepatic diverticulum )。在胚胎发育的第四周初,肝憩室开始形成,并迅速增大,长入原始横隔,末端膨大并分为头、尾两支。 胆囊的形成 肝憩室的头部较大且生长迅速,形成肝索,这些肝索上下叠加形成肝板。肝板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小叶。肝憩室的尾部则发育成为胆囊和 胆囊管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上皮的过度增生,胆囊管和总胆管的管腔曾一度消失,但随后随着腔内上皮细胞的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 胆囊与胆道系统的关联 肝憩室的根部发育为总胆管,而总胆管的开口最初位于十二指肠的腹侧壁。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十二指肠的转位和右侧壁的发育快于左侧壁,导致总胆管的开口逐渐移至十二指肠的背内侧。最终,总胆管与胰腺导管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图 1. 胆囊的胚胎学 摘自:HOUSSET C, CHRéTIEN Y, DEBRAY D, CHIGNARD N. Functions of the Gallbladder [J].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6, 6(3): 1549-77. 胆囊的解剖结构 胆囊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右上腹部,紧邻肝脏下方,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胆囊的神秘面纱,一探它的解剖结构: 胆囊的位置和形态 胆囊通常呈梨形或椭圆形,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它的上面与肝脏通过结缔组织相连,下面覆盖有 浆膜 ,并与结肠脾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胆囊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长约 5-8 厘米,宽 3-5 厘米,容量约为 40-60 毫升。 胆囊的分部 底部( Fundus ): 胆囊的前端,通常位于肝脏的前缘下方,有时在人体仰卧或胆囊充盈时,胆囊底部可凸出于肝下缘。 体部( Body ): 胆囊的主体部分,与底部相连,没有明显界限。体部的上部借结缔组织附于肝的胆囊窝内。 颈部( Neck ):胆囊体向下逐渐变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弯转,移行于胆囊管。颈部起始部有一个小囊状膨大,称为哈德曼囊( Hartmann's pouch )。 管部( Infundibulum ): 颈部的延续,形成胆囊管。 胆囊管 胆囊管是胆囊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长约 3-4 厘米,直径约 0.2-0.3 厘米。胆囊管向左后下方延伸,最终与肝总管呈锐角(约 45° )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囊三角( Calot's triangle )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这个区域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此外,还有肝固有动脉右支通行。 胆总管 胆总管是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的管道,长 6-8 厘米,直径 0.5-0.8 厘米。胆总管分为四部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胆总管在进入十二指肠前与主胰管汇合,形成乏特氏壶腹( Vater's ampulla ),这是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共同通道。 奥狄括约肌( Oddi sphincter ) 奥狄括约肌是围绕 胆总管末端 和乏特氏壶腹的括约肌,控制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流量。 图 2. 胆囊的解剖结构 胆囊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 胆囊最主要的功能是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在非消化期间,肝脏产生的胆汁会流入胆囊,并在此暂时储存。当人体开始进食,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食物时,胆囊就会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小肠中,以帮助消化。 浓缩胆汁 除了储存胆汁,胆囊还能浓缩胆汁。胆囊粘膜细胞可以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部分电解质,使得胆汁中的胆盐和胆固醇等有效成分浓度增加,从而提高胆汁的消化效率。 调节胆汁排放 胆囊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胆汁的排放。在进食后,尤其是摄入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时,胆囊会收缩,将浓缩的胆汁通过胆囊管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激素如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 CCK )的调控。 保护肠道粘膜 胆囊分泌的黏液可以保护肠道粘膜,避免浓缩胆汁对肠道粘膜的侵蚀和损伤。此外,黏液还能润滑肠道,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免疫功能 胆囊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胆囊粘膜 下层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可以参与局部免疫反应,帮助清除肠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 调节胆道压力 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有助于维持胆道内压力的稳定。当胆道发生梗阻时,胆囊的这一功能可以减缓黄疸的发生,为治疗赢得时间。 参与胆固醇代谢 胆囊中的胆固醇可以在胆汁酸和卵磷脂的作用下形成胆固醇晶体,这些晶体是胆石形成的基础。通过调节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胆囊在胆固醇代谢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总之,胆囊的这些生理功能对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当胆囊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胆汁淤积、胆石形成等问题,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保持胆囊健康对于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临床科普(二)胆囊结石的病因、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临床科普(一)——走进胆囊:胆囊的发育,解剖以及生理功能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临床科普(一)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和临床意义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诊疗组简介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4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