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铁成

什么是药物球囊?

什么是药物球囊?

1.什么是药物球囊?

-原理:
药物球囊是一种表面涂有抗增生药物(如**紫杉醇**)的球囊导管。在血管狭窄处扩张时,球囊将药物快速释放到血管壁内,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降低术后再狭窄风险。
-特点:
不留置金属支架,仅通过药物作用预防血管再狭窄,避免体内长期异物留存。
 
2.适用哪些患者?
主要适应症:
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术后血管再次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案。
小血管病变(直径<2.75mm):金属支架易因尺寸问题影响远期效果。
分叉病变:避免支架覆盖分支血管开口。高出血风险患者:缩短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通常仅需1-3个月)。
拒绝金属植入:如年轻患者或对金属过敏者。
 
禁忌症:
严重钙化、血管弹性差、术中发生夹层需支架补救的情况。
 
3.手术过程
1.球囊预扩张:先用普通球囊扩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
2.药物球囊释放:将药物球囊送至病变处,加压扩张60秒左右,使药物渗透至血管壁。
3.撤出球囊:不留任何植入物,血管仅通过药物作用维持通畅。
 
4.优缺点总结
优势:
-避免金属支架长期留存,降低晚期血栓风险。
-减少抗血小板药物依赖,适合高出血风险人群。
-保留血管原有解剖结构,为后续治疗留有余地。
局限性:
-依赖精准操作:若扩张后出现夹层或弹性回缩,需紧急植入支架。
-不适用于严重钙化或弥漫性长病变。
-远期效果依赖药物作用,部分患者可能再狭窄。
 
5.术后注意事项
-严格用药:术后需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6个月。
-定期复查: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必要时行冠脉造影。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动脉硬化进展。
 
总结
药物球囊通过“介入无植入”理念,为特定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灵活的治疗选择,尤其适合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等场景。但其应用需严格评估病变特点,由心内科医生综合决策。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文章 啥是心房颤动?

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的电流信号控制跳动(60~100次/分钟)。而房颤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快速且混乱**,导致心房像“颤抖”一样无效收缩,心跳变得**不规则且偏快**(可达100~200次/分钟)。 二、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的病因复杂,常见诱因包括: -心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 -年龄增长:6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增加。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吸烟、熬夜、精神压力大。 三、房颤有哪些症状? -典型表现:心慌、心悸、胸闷、乏力,活动后气短。 -隐匿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 -危险信号:若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可能提示心跳过快或过慢,需紧急就医! 四、房颤的危害:不只是心慌! 房颤最大的风险是血栓形成! 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 -脑卒中(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致残/致死率更高。 -其他器官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 -长期影响:持续房颤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五、如何诊断房颤? -心电图(ECG):确诊金标准,可捕捉到房颤的典型波形。 -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适合阵发性房颤。 -其他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血液检查(排查甲亢等病因)。 六、房颤如何治疗? 治疗目标:控制症状+预防血栓,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方案: 1.控制心室率 -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 -目的:减缓心跳,缓解心慌症状。 2.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关键!):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 -误区纠正:阿司匹林不能替代抗凝药!其对房颤相关血栓的预防效果有限。 3.恢复窦性心律 -药物复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 -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导管消融术:微创手术,通过射频能量消除异常电信号,适合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 4.左心耳封堵术 适用于无法长期抗凝的高卒中风险患者,通过封堵血栓易形成部位降低风险。 七、预防房颤:从生活做起 -控制基础病: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定期体检:尤其有心悸症状的中老年人,建议定期做心电图筛查。 八、患者日常管理 -坚持用药:抗凝药不可随意停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服用华法林)。 -自我监测:学会自测脉搏,若发现脉搏不规则或过快(>100次/分钟),及时就医。 -避免诱因:限制咖啡因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九、常见误区 -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无症状房颤仍存在中风风险,需抗凝治疗! -误区2:“房颤可以根治”→部分患者可通过消融术治愈,但多数需长期管理。 -误区3:“手术后不用吃药”→部分患者术后仍需抗凝,需遵医嘱调整。 十、总结 房颤是“隐形杀手”,早发现、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中风风险。若您或家人出现心慌、脉搏不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管理守护心脏健康!

刘铁成

主治医师

沧州市人民医院

1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疾病。其危险因素分为可改变因素和不可改变因素,了解并控制这些因素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一、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机制:长期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数据: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冠心病风险翻倍。 -建议:控制血压<140/90mmHg(部分人群需更低),限盐、规律用药。 2.高血脂 -关键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主要危险因素。 -危害:LDL-C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阻塞血流。 -建议:控制LDL-C达标(根据风险分层),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如肥肉、油炸食品)。 3.糖尿病 -关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等危症”)。 -原因:高血糖损伤血管,常合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建议**:控糖(HbA1c<7%)、定期监测心脑血管指标。 4.吸烟 -危害: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降低血氧,加速血栓形成。 -数据: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戒烟1年后风险下降50%。 -建议: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 5.肥胖与缺乏运动 -影响: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女≥85cm)导致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建议:BMI控制在18.5-24,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6.不健康饮食 -风险饮食:高盐、高糖、高反式脂肪(如加工食品)、蔬果不足。 -护心饮食:地中海饮食(全谷物、鱼类、坚果、橄榄油、蔬果)。 7.心理压力与睡眠不足 -机制:慢性压力升高皮质醇,诱发高血压和炎症反应 -建议:冥想、社交支持、保证7-8小时睡眠。 8.过量饮酒 -争议:少量饮酒(如红酒)可能无害,但过量直接损伤心肌。 -安全量:男性≤25g酒精/天,女性≤15g(如啤酒750ml/天) 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风险随年龄增长上升,男性>45岁、女性>55岁风险显著增加。 -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风险较低,绝经后与男性持平。 2.家族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早发冠心病(男<55岁,女<65岁),风险增加2-3倍。 -应对:有家族史者需更严格管理可控因素。 三、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 多个危险因素并存时,风险呈指数增长。例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是单一因素的8-10倍。 四、预防策略 1.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压、血脂、血糖。 2.分层管理:根据风险评分(如ASCVD评分)制定干预强度。 3.生活方式优先:健康饮食、运动、戒烟限酒是基石。 4.药物干预:必要时使用他汀、降压药或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 总结:冠心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即使存在遗传或年龄风险,积极控制可改变因素仍能大幅降低患病概率。早干预、早获益,从今天开始行动!

刘铁成

主治医师

沧州市人民医院

12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