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教育竞争白热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及数字技术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多项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非致命残疾的主要原因。
根据《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杂志2025年的最新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该研究首次对中国国家和地方单位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负担及其亚型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残疾负担等。
三大趋势解读
1)虽然2021年病例数(3078万)较1990年(3949万)下降21.9%,但是如果考虑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相较1990年,20岁以下人口总量减少24.9%), 同年龄段患病率实际上升4.8% 。
2) 青春期女性抑郁障碍患病率增速是男性2.1倍 (2010-2021)。可能受教育竞争加剧、外貌焦虑泛化等因素影响。
3)城市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为农村1.6倍 。受教育内卷化(重点中学学生日均学习时间达11.2小时)、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影响,城市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为农村1.6倍。
我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表明,50%的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抑郁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综合上述数据可知,精神障碍已成为中国儿童青少年致残的主要原因,需要优先关注焦虑症、ADHD和自闭症。省级疾病负担差异显著,需因地制宜制定干预策略。建议加强ADHD早期识别与治疗。优化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