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一周低烧不退,血常规和CT都正常,怎么办?

一周低烧不退,血常规和CT都正常,怎么办?

我从小就有心跳慢的毛病,医生说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今年开始,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经常在75左右徘徊。最近一周,我又开始低烧不退,体温在37.4-38.2之间徘徊。起初我以为是感冒,吃了些药也没有好转。于是,我去医院做了血常规和CT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医生问我有没有其他症状,我说除了发烧之外,什么都没有。医生又问我最近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我说我们办公室新装修了,甲醛超标50%,而且年底应酬比较多,经常喝酒。医生听了之后,建议我调整作息,多喝水,避免熬夜和饮酒过量。同时,医生也提醒我,如果低烧持续不退,可能需要做一些风湿免疫相关的检查。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通过线上问诊,我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虽然我最终还是需要去实体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但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初步诊断平台。

风湿免疫相关疾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低烧不退、心跳加快、月经量少等症状可能与风湿免疫相关疾病有关,尤其是在有甲醛超标和饮酒过量的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 推荐科室 风湿免疫科 调理要点 1. 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3. 减少饮酒,避免过量摄入酒精; 4. 如果低烧持续不退,可能需要进行风湿免疫相关检查; 5.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肿瘤患者用靶向药,为何会“招来”风湿免疫病?

肿瘤患者用靶向药,为何会“招来”风湿免疫病?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生物靶向药物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武器,能精准打击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部分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后,身体出现了新的状况——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 一、免疫系统“乱了套”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保卫着身体的健康,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异常的细胞 ,比如癌细胞。而生物靶向药物在治疗肿瘤时,虽然目的是精准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但它在作用过程中,却有可能“误伤”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平衡被打破。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例,这是一类常见的生物靶向药物,它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但有时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开始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比如,有些患者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出现了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的症状,像关节疼痛、肿胀、皮疹、口腔溃疡等。 二、细胞因子“闹脾气” 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信号兵”,负责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协调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可当肿瘤患者使用生物靶向药物后,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一些生物靶向药物会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使某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 。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肿瘤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生物靶向药物干扰了TNF的正常功能,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风湿免疫性疾病。就好像原本和谐有序的乐队,因为某个关键乐器手“乱了节奏”,使得整个演奏变得混乱不堪。 三、基因“小插曲” 基因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肿瘤患者的基因本身就存在异常,而生物靶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与这些异常基因相互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方面,患者自身可能携带某些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沉默”状态,但生物靶向药物的刺激可能会“唤醒”它们,使其表达发生改变,增加了患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生物靶向药物可能会诱导基因突变 ,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出现。这就好比在编写程序时,不小心引入了错误的代码,使得整个程序的运行出现故障。 肿瘤性疾病患者使用生物靶向药物后诱导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基因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了解这些原因,不仅有助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监测和预防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也能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接受生物靶向药物治疗,一定要多留意身体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风湿免疫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攻略

风湿免疫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攻略 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等疾病,都需要它来抗炎、抑制免疫 ,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大量用激素,副作用也不少,比如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波动、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当病情稳定后,合理地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既能维持治疗效果,又能降低副作用的危害。 一、何时开启减量之路? 1. 病情稳定达标时:当风湿免疫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像是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红斑消退等,同时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滴度等,也恢复正常或者保持稳定一段时间,一般是2周左右,就可以考虑减量了。比如成人斯蒂尔病,在体温正常且稳定2周后,便具备了减量的基本条件。 2. 治疗反应不佳时:如果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 - 8周后,病情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较慢,此时也需要减量,不能无限制地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副作用过度累积。 3. 副作用难以承受时:一旦出现严重的激素副作用,比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股骨头坏死、严重的精神症状、机会菌感染难以控制等,在积极治疗这些副作用的同时,要尽快减少激素用量 。 二、不同病情,减量策略大不同 1. 难治型风湿免疫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成人斯蒂尔病以及各类系统性血管炎等,这类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反复,一般减少速度要慢,使用时间长。通常7 - 10天减1次,每次减当前剂量的10%。而且在减量过程中,如果症状反复,需增加到症状反复前剂量的50%,待病情再次缓解后,减量速度要比之前更慢。 2. 易控型疾病:比如药物过敏等引发的短暂性炎症,病情容易控制,减量速度就可以较快,使用时间也较短。一般每3 - 5天减1次,每次按20%递减 。 3. 特殊“桥梁作用”型: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有时候仅希望激素起“桥梁作用”,帮助过渡到二线药物起效阶段,一般仅用小剂量,在二线药物发挥作用过程中逐渐减量,比如2.5mg,口服,3次/日 ,每月减少2.5mg,数月后激素撤除。 三、减量节奏,精准把握 1. 剂量关联减:起始使用的激素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减药速度就要越慢。大剂量激素8周减量者,开始每2周减5mg/日较为合适;若大剂量激素仅用3 - 4周,开始每周减5mg/日就行。随着激素剂量逐渐减小,减量速度也要相应放慢。当剂量大于20mg/日时,可每1 - 4周减少5mg(1片);减到10 - 20mg/日,每2 - 6周减少2.5mg(1/2片);减到小于10mg/日 ,每4 - 8周减少1.25mg(1/4片),然后以5 - 10mg/日维持几个月甚至数年。 2. 儿童特殊减: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要是病情允许,提倡隔日减药法。这种方法能减少骨质疏松、库兴综合征及感染的发生几率,更有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 四、全程监测,保驾护航 在糖皮质激素减量的整个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和身体指标至关重要。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复查,除了关注症状是否反复,如关节痛、皮疹、口腔溃疡、发热等,还要检查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变化。一旦发现指标波动或者症状加重,应立即暂停减量,和医生沟通,必要时增加激素剂量,稳定病情后再重新规划减量方案。另外,为了顺利减量,有时候会合用免疫抑制剂。一般预期激素疗程大于2个月,剂量>10mg/日者 ,医生会主张合用免疫抑制药,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2周内,开始逐步降低激素量,争取在2 - 3个月内降到15mg/日 。 糖皮质激素减量是风湿免疫病治疗里的关键环节,患者一定要和医生紧密配合,严格按照医嘱科学减量,千万别自行增减药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激素副作用,让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4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通知

为方便广大患者,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25年2月17日起增加周六上午专家弹性门诊,有需要的患者可于周六上午门诊就医。

程永静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当“小酌怡情”成为难以自拔的困境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聚会时,一杯小酒下肚,感觉轻松愉悦;工作压力大时,一杯烈酒入肚,仿佛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然而,你是否意识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酒精,可能会成为你难以摆脱的困境? 酒依赖,一种看似平常的饮酒行为,却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将带您了解酒依赖的成因、危害、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帮助您远离酒精的束缚。 一、酒依赖的成因 酒依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1. 生理因素:酒精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长期饮酒会导致大脑对多巴胺的需求增加,进而形成依赖。 2.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是酒依赖的重要诱因。很多人将酒精视为一种“情绪麻醉剂”,用以逃避现实问题。 3. 社会因素:饮酒文化、社交场合的饮酒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饮酒行为,增加酒依赖的风险。 二、酒依赖的危害 酒依赖不仅会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1. 身体健康: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心脏、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甚至引发癌症。 2. 心理健康:酒依赖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 3. 家庭关系:酒依赖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甚至引发家庭暴力。 4. 社会负担:酒依赖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酒依赖的诊断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情况,请警惕酒依赖的可能性: 1. 经常感到强烈的饮酒欲望 2. 饮酒量越来越大,难以控制 3. 饮酒导致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受到影响 4. 停止饮酒后出现焦虑、手抖、出汗等戒断症状 5. 需要饮酒才能入睡或缓解焦虑情绪 四、酒依赖的治疗 酒依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 药物治疗:包括戒断症状管理、抗酒精药物和辅助药物等。 2.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动机增强疗法和团体治疗等。 3.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饮酒环境、寻找健康的压力释放方式、建立支持系统等。 五、预防酒依赖 预防酒依赖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酒行为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设定饮酒限度,避免过量饮酒 2. 拒绝劝酒,学会拒绝不必要的饮酒邀请 3.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用积极的方式代替饮酒 4.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处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5.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酒依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和误解。了解酒依赖,正视酒精的危害,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

生命守护者联盟

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当激素遇上骨质疏松,这场“危机”如何化解?

当激素遇上骨质疏松,这场“危机”如何化解? 正在和风湿免疫性疾病“战斗”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发现,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后,身体好像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 激素怎么就和骨质疏松“勾连”上了?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得力战将”,能帮我们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长期使用会在身体里搞些“小动作”。它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成骨细胞可是建造骨骼大厦的“小工匠”,活性被抑制,新的骨质就没办法好好“盖房子”;同时,它还会促进破骨细胞的工作,破骨细胞是拆除旧骨质的,这下它过于活跃,拆除速度远远超过建造速度,我们的骨骼就像被“掏空”,变得越来越脆弱,骨质疏松也就找上门来了。 预防骨质疏松,从生活细节开始“武装” •饮食上,做个“补钙小能手”:把牛奶当成日常的“补水神器”,每天来上几杯,丰富的钙元素就像给骨骼“打补丁”。豆腐、豆浆这些豆制品,也是补钙的好帮手,它们就像骨骼的“小卫士”,默默守护着骨骼健康。还有小鱼干、小虾,虽然个头小,但补钙能量可不小,时不时吃一点,让骨骼更强壮。 •运动上,给骨骼“充充电”:别再做“沙发土豆”啦,出去走走,让双脚和大地亲密接触,散步就像是给骨骼做按摩,能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有条件的话,游游泳也是个超棒的选择,在水里,身体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还不会给关节造成太大压力,就像给骨骼来了一场轻松的“有氧派对”。 •生活习惯,改掉那些“伤骨陋习”:爱喝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朋友们,得控制一下啦。咖啡里的咖啡因会阻碍钙的吸收,碳酸饮料中的磷酸会让钙流失,它们就像骨骼里的“小偷”,悄悄偷走我们骨骼的健康。还有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骨质疏松的“帮凶”,赶紧和它们说拜拜,给骨骼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治疗骨质疏松,有这些“秘密武器” •维生素D和钙剂,骨骼的“黄金搭档”:维生素D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肠道吸收钙的大门,让我们吃进去的钙更好地被身体利用。钙剂则是补充骨骼所需的钙元素,两者一起配合,就像给骨骼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补充,让骨骼重新“硬气”起来。 •抗骨质疏松药物,骨骼的“坚固盾牌”:如果骨质疏松已经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这些药物有的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让它别再那么“疯狂”地破坏骨质;有的能促进成骨细胞工作,加快骨骼的建造速度。它们就像一个个忠诚的“盾牌”,保护着我们的骨骼不被进一步破坏。 正在和风湿免疫性疾病斗争的朋友们,别让骨质疏松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绊脚石”。从现在开始,做好预防和治疗,让我们的骨骼在这场“战斗”中依然保持强壮,和疾病说“拜拜”,拥抱健康生活!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类风湿因子升高,类风湿就“实锤”了?别太急!

类风湿因子升高,类风湿就“实锤”了?别太急! 最近体检报告出来,不少朋友看到类风湿因子升高,当场就慌了,难道类风湿关节炎这“小恶魔”已经缠上自己了?先别急着给自己下诊断,类风湿因子升高,可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咱们先来认识下类风湿因子(RF)这个“神秘分子”。它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哨兵”,正常情况下安安静静,一旦身体有啥风吹草动,它可能就活跃起来。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这个“小哨兵”常常“过度上岗”,约7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里都能检测到升高的类风湿因子。它会和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勾连”,形成免疫复合物,在关节等部位捣乱,引发炎症,让关节又肿又痛,还老是在早上给你来个“晨僵大礼包”,活动好久才能缓过来。 但是,类风湿因子升高,可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专属剧情”。在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里,它也会“友情客串”。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个疾病把身体当成了“战场”,免疫系统到处攻击自身组织。当狼疮病情活动时,约20%-3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也会升高。还有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被免疫系统盯上,除了口干、眼干这些症状,也有不少人能查到升高的类风湿因子,就好像它在不同的“疾病剧本”里跑龙套,身份可没那么简单。 一些感染性疾病,更是让类风湿因子升高的“隐藏高手”。比如慢性肝炎,病毒在肝脏里捣乱,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身体为了对抗病毒,免疫系统火力全开,类风湿因子也跟着凑热闹,升高起来。还有结核杆菌感染,它在肺部或者其他器官“安营扎寨”,身体的免疫大军奋力抵抗,类风湿因子也可能被“召唤”,导致检测结果升高。甚至在一些寄生虫感染时,也能看到类风湿因子升高的身影,就像感染这个“导演”,总能让类风湿因子在不同的“感染剧场”里上台表演。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健康人群里,也有大约5%的人会出现类风湿因子低滴度升高。可能是最近太累了,免疫系统有点“小混乱”;也可能是年龄增长,身体的一些免疫功能出现了正常波动。就好比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泛起几圈涟漪,并不代表湖面下有惊涛骇浪。 所以,当发现类风湿因子升高,千万别自己吓自己,觉得类风湿关节炎已经“实锤”。这时候,应该带上这份报告,去找专业的医生。医生会像经验丰富的侦探,结合你的症状,比如有没有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疼痛的部位、时间特点;再看看其他检查结果,像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这些指标就像一个个线索,帮助医生抽丝剥茧,判断类风湿因子升高背后的真正原因。 类风湿因子升高只是一个信号,而不是疾病的判决书。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才能弄清楚身体真正的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诊。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1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生物靶向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神奇子弹”

生物靶向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神奇子弹”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风湿免疫性疾病曾是让人头疼的难题,患者常常被关节疼痛、肿胀等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不过现在,有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出现了,它就是生物靶向治疗,像一颗“神奇子弹”,精准地对抗病魔,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风湿免疫病的“小怪兽”困境 风湿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就像身体里的“小怪兽”。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免疫系统这个身体的“护卫队”突然失控,把关节当成了敌人,派出大量“炎症小兵”攻击关节,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早上起床僵硬得像生锈的机器人,活动受限。传统治疗方法就像拿着“大扫帚”,在清除炎症的同时,也会“误伤”正常细胞,副作用明显。 生物靶向治疗登场:神奇子弹来了 这时,生物靶向治疗闪亮登场。它就像一枚“神奇子弹”,精准识别并打击那些引发疾病的“坏家伙”。这些“坏家伙”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分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生物靶向药物是从生物体内提取或通过生物技术合成的,能精准找到并结合这些致病分子,阻断它们的“捣乱”行为。 神奇效果大揭秘 效果非常显著。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身上,生物靶向治疗就像给关节来了一场“大扫除”。用药后,炎症快速消退,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晨僵时间大幅缩短,很多患者能重新自由活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它能有效缓解脊柱和关节疼痛,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让患者不再被僵硬的身体束缚。 有趣的治疗故事 有位叫李大爷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多年,双手关节严重变形,连拿筷子都困难,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都效果不佳。后来他接受了生物靶向治疗,就像被施了魔法。一个疗程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晨僵现象消失,双手逐渐恢复灵活,又能和老伙计们一起下棋喝茶了,生活充满了乐趣。 安全与挑战并存 生物靶向治疗安全性较高,副作用比传统治疗小很多。但它也不是十全十美,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价格相对昂贵,限制了部分患者的使用。不过,随着医学发展,价格有望降低,让更多患者受益。 生物靶向治疗是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福音,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它为患者打开了通往健康生活的新大门,让我们期待医学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身体拉响警报!这些信号提示你该去风湿免疫科

身体拉响警报!这些信号提示你该去风湿免疫科 在生活里,咱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各个零件协同运作,让我们活力满满。不过,一旦身体里的“小麻烦”冒头,它就会发出各种信号。当这些信号出现时,你可能就得去风湿免疫科找找原因了。 关节“闹脾气” 如果你的关节突然变得爱“闹脾气”,那可得小心了。想象一下,早上起床,手指关节像是被施了定身咒,僵硬得动弹不得,要活动好久才慢慢恢复灵活,这就是晨僵。要是晨僵时间超过1小时,还频繁发作,很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在捣鬼。还有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红肿热痛,走路都一瘸一拐,也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信号,它们会让关节这个“小零件”运转失灵。 皮肤“不对劲” 皮肤也会悄悄透露健康秘密。要是脸上突然长出像蝴蝶翅膀一样的红斑,横跨鼻梁和脸颊,这就是典型的蝶形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已经盯上你了。不仅如此,皮肤还可能变得特别敏感,一晒太阳就发红、瘙痒,严重的还会起皮疹。另外,皮肤变硬、变厚,像戴了一层面具,或者出现一片片的红斑、鳞屑,这些异常都可能和风湿免疫病有关,得赶紧去风湿免疫科让医生瞧瞧。 肌肉“不给力” 感觉肌肉越来越不给力,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抬胳膊、蹲起都费劲,甚至连梳头、从椅子上站起来这些简单动作都变得困难,这可不是单纯的劳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风湿免疫疾病,会攻击肌肉,让肌肉力量下降,就像汽车没了油,跑不起来。 口眼“太干燥” 每天喝很多水,嘴巴还是干巴巴的,吃饼干都难以下咽;眼睛也干涩难受,像进了沙子,怎么眨眼都不舒服,还老是没眼泪。这可不是上火这么简单,干燥综合征这个“隐形杀手”可能已经潜伏在身体里,它会让我们的泪腺、唾液腺罢工,影响正常生活。 全身“不舒服” 有时候,身体会发出一些更模糊的信号,比如持续低热,体温一直在37.3℃-38℃之间徘徊,吃退烧药也不管用;还伴有乏力、疲劳,干啥都提不起劲,就像被抽走了力气;体重也莫名其妙地下降。这些全身症状可能是风湿免疫病的早期表现,千万不能忽视。 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健康。要是出现上述症状,别犹豫,赶紧去风湿免疫科。那里的医生就像厉害的侦探,能根据这些线索,找出身体不适的真正原因,帮我们赶走疾病,重回健康生活。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得了风湿免疫性疾病,为什么需要定期复查呢?

得了风湿免疫性疾病,就像身体里住进了一个调皮又狡猾的“小怪兽”,它时不时地搞些小动作,让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不舒服。而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就是我们和医生一起“监视”这个“小怪兽”、打败它的重要武器! 了解病情变化 这个“小怪兽”很会伪装,有时候它可能藏起来,让你感觉病情好像稳定了,但其实它可能在悄悄搞破坏。定期复查时,医生会通过询问症状、进行检查,比如看看关节疼痛、肿胀有没有加重,皮肤红斑有没有变化,以及检查血液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水平等,来判断疾病是在“沉睡”还是又在“活跃”了。就像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小怪兽”的行踪和状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就像是对付“小怪兽”的武器,但这些武器可能需要根据“小怪兽”的变化来调整。比如一开始用的“大剂量武器”控制住了病情,随着病情稳定,就可能要慢慢减少药量,换成更温和的“维持武器”,既能继续压制“小怪兽”,又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治疗费用。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定期复查,让医生了解病情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调整。 监测药物副作用 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在打败“小怪兽”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些“小脾气”,也就是副作用。比如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或者让我们的胃肠道不舒服。定期复查时,医生会通过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及时发现这些副作用,就像给身体做一个全面的“安检”,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更换药物,让我们的身体少受伤害。 早期发现并发症 风湿免疫性疾病这个“小怪兽”可不安分,它还可能会带着一些“小伙伴”,也就是并发症一起捣乱。比如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肺部病变等,定期复查可以让医生早早地发现这些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避免它们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麻烦。 获得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在和“小怪兽”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和疑问,这时候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医生就会像我们的“知心朋友”一样,给我们提供心理支持,解答我们的困惑。还会教我们一些和“小怪兽”相处的小窍门,比如怎么调整生活方式,怎么更好地照顾自己,让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战胜疾病。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不明发热寻因记:风湿免疫科的奇妙探秘

不明发热寻因记:风湿免疫科的奇妙探秘 在日常生活里,发烧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偶尔来“打扰”一下我们。一般的发烧,可能是感冒、流感这些小毛病引起的,吃点药、睡一觉,烧很快就退了。但要是碰上不明原因的发热,那可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候,你可能需要前往风湿免疫科,寻找发热背后的真相。 身体里的“神秘火焰” 不明原因发热,就像是身体里突然燃起了一团“神秘火焰”,体温持续升高,可医生在常规检查中却找不到常见的感染病菌,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这团“火焰”还特别固执,烧起来没完没了,有时候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不仅让患者浑身难受,还让家人和医生都十分揪心。 免疫系统“闹脾气” 其实,这团“神秘火焰”很可能和我们的免疫系统有关。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忠诚卫士”,平时负责抵御外来病菌的入侵。但有时候,它也会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闹脾气”,出现紊乱。一旦免疫系统失控,就可能把身体里的正常组织当成敌人,发动攻击,引发炎症,而炎症就会让身体发热。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当免疫系统把关节当作攻击目标时,除了关节疼痛、肿胀,还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就好像身体在对关节“发炎事件”发出抗议的信号。系统性红斑狼疮更是厉害,这个疾病几乎可以攻击全身各个器官,发热常常是它的早期表现之一,它就像一个调皮的“捣蛋鬼”,在身体里到处捣乱,让身体的各个系统都陷入混乱,发热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特殊“标记”来帮忙 在风湿免疫科,医生就像经验丰富的侦探,他们会通过各种线索来寻找发热的原因。其中,一些特殊的“标记”起着关键作用。比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这些指标就像是免疫系统异常的“信号灯”。当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这些“信号灯”就会亮起,提示医生可能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 举个例子,抗核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常常呈阳性,就像在告诉医生:“嘿,这里可能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捣乱!”医生再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如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精准“灭火”有妙招 一旦确定发热是由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医生就会拿出他们的“秘密武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就像是专门为扑灭身体里的“神秘火焰”而设计的“灭火器”。比如糖皮质激素,它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迅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体温,就像一阵狂风,把熊熊燃烧的“火焰”迅速扑灭。免疫抑制剂则像是给失控的免疫系统戴上了“紧箍咒”,让它恢复正常工作,不再随意攻击身体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发热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可不能小瞧,它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当常规检查找不到发热原因时,不妨到风湿免疫科去探秘一番。这里的医生会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帮你找到发热背后的真相,用精准的治疗方案为你扑灭身体里的“神秘火焰”,让你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

陈亮

副主任医师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医院

1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