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用力抬重物后左侧肋骨下凹陷是怎么回事?

用力抬重物后左侧肋骨下凹陷是怎么回事?

我从小就喜欢打篮球,虽然身高不高,但我总是能在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前两天,我和朋友们约好去打球,结果在一次争抢中,我被撞了一下胸部。起初,我没太在意,毕竟这种小伤在打球中很常见。可当我用力抬重物时,左侧肋骨下方突然凹陷了进去,吓了我一跳。

我赶紧拍了几张照片,想找医生看看。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联系到了一位医生。医生问我凹陷的位置和大小,还让我拍了更多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凹陷的位置是第一肋骨下方,两边对称性有点凹,但这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医生还问我是否有其他不适的症状,比如局部疼痛、胸闷咳嗽、呼吸乏力等。我告诉他,除了血小板减少外,其他都还好。医生说,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凹陷无关,但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也提到了左侧肋骨最下方鼓起一块的情况。医生问我那块地方是否疼痛或者按着痛,我说不疼,只是痒抓的时候才发现鼓起来一块。医生说,这可能是皮下脂肪团块或者其他良性肿块,建议我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整个咨询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和专业,解答了我的所有疑问。虽然我还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但至少我知道了自己目前的状况,并且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让我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试试在线问诊。京东互联网医院推荐给大家!

肋骨下凹陷的可能原因及处理 常见症状 肋骨下凹陷可能是由于用力过度、外伤或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局部凹陷、肿胀、疼痛或瘙痒。易感人群包括经常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的人群,以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推荐科室 骨科或血液科 调理要点 1. 休息:避免过度用力,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 2. 冷敷:在受伤的区域使用冰袋进行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3. 药物治疗:如果有疼痛或瘙痒,可以使用止痛药或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 4. 血小板增多剂: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血小板增多剂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5.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确保症状没有恶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理。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甲状腺结节是 “定时炸弹” 吗?医生:别慌,先看这篇

在体检报告上,看到 “甲状腺结节” 这几个字,很多人瞬间心头一紧,脑海里不禁冒出 “这是不是癌”“会不会突然恶化”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仿佛甲状腺结节成了身体里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 “定时炸弹”。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人又怕又惑的小毛病。让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乐飞主任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回答,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甲状腺结节有多常见? 甲状腺结节可谓是体检界的 “常客”。数据显示,通过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成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 20% - 76%。换句话说,每 5 个人里可能就有 1 个身上带着甲状腺结节。它就像皮肤上偶尔冒出的小疙瘩,只不过位置比较隐蔽,藏在脖子前方的甲状腺里,平时不痛不痒,很难被人察觉。 为何会长出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的成因颇为复杂,像是人体内的一场 “小混乱”。碘摄入异常是常见诱因之一,长期碘摄入过多或不足,都会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结节就此萌芽。遗传因素也脱不了干系,倘若家族里有人患有甲状腺疾病,其他成员中招的概率会稍高。此外,辐射暴露、长期精神压力大、肥胖、雌激素水平波动(女性更为明显)等,都可能给甲状腺结节递上 “催化剂” 的 “接力棒”。 大部分甲状腺结节很 “安分” 虽说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居高不下,但大家不必谈之色变。临床上,超 90% 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它们就像身体里的 “小石子”,安安静静待着,既不会引发明显疼痛,也很少影响甲状腺正常功能,与我们和平共处。 良性结节里,有的是单纯因为甲状腺退行性变,细胞 “老化脱落” 慢慢聚成团;有的是碘代谢出了点小差错,局部甲状腺组织过度反应形成的滤泡性结节;还有些是受炎症刺激,甲状腺组织 “奋起反抗”,修复过程中长出的小疙瘩。 少数结节需要警惕 当然,剩下不到 10% 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状腺癌。不过,甲状腺癌里大部分是乳头状甲状腺癌,它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转移途径也相对 “固定”,很多时候发现及时,治疗效果很理想。 那怎么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呢?超声检查是关键 “侦察兵”。医生会仔细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以及血流信号等。比如,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有微小钙化点,像极了癌细胞 “张牙舞爪” 的模样,恶性风险就比较高;反之,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的结节,良性可能性大。 发现甲状腺结节,这样做才对 1、冷静就医 :拿到体检报告,先别自己吓自己,第一时间挂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的号,把检查报告递给专业医生,听他们基于临床经验给出初步判断。 2、完善检查 :若医生怀疑结节性质,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像甲状腺功能检测,看看甲状腺激素水平是否正常;细针穿刺活检更是 “火眼金睛”,能抽取结节组织在显微镜下查看细胞形态,精准鉴别良恶性。 3、定期复查 :良性结节并非一劳永逸,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结节有无变化,比如大小增长速度、内部结构改变等。一般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若结节一直稳定,复查间隔可适当延长。 4、生活调护 :日常饮食上,除非是严重的甲亢患者需严格限碘,普通甲状腺结节患者无需刻意忌口,保持均衡饮食就好;规律作息,每天保证 7 - 8 小时充足睡眠,给身体修复时间;适度运动,像散步、瑜伽这类舒缓运动,能缓解压力,增强身体代谢,对甲状腺健康也有益。 甲状腺结节虽常见,但多数情况下并非 “洪水猛兽”。了解它、正视它,配合医生做好监测与管理,我们完全能和它 “和平相处”,不让这所谓的 “定时炸弹” 影响生活节奏与心情。下次体检再遇到甲状腺结节,记得别慌,按上述方法一步步应对就行。

乐飞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肿瘤医院

1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桡动脉伤口注意事项:伤口护理、用药事项

一、桡动脉伤口护理:手腕上的“小伤口大讲究” 止血阶段(术后24小时): 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保持6-8小时。 手腕伸直别“凹造型”,避免过度弯曲导致出血。 观察伤口:有渗血、鼓包或手发麻?呼叫护士小姐姐! 恢复阶段(术后1周): 3天内别用“麒麟臂”提重物(比如扛大米、抱孙子)。 洗澡时贴防水创可贴,保持干燥(别让伤口泡成“泡椒凤爪”)。 伤口局部患者前臂有青紫是常见现象,张力不高不用过度紧张,慢慢吸收即可。 二、用药注意事项:支架里的“护盾保卫战” 抗血小板CP组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一般联合吃1年,擅自停药有极大血栓风险,可能“堵车复发”(支架内血栓警告!)。 副作用预警:牙龈出血、皮肤自发大片瘀斑、黑便?及时联系医生调药! 其他必备队友: 他汀(降脂药):把坏胆固醇压成“地板价”,减少血管再次堵塞,需要长期服用。 降压/降糖药:血压血糖稳住,心脏才能“岁月静好”。 口诀:药不能停,吃错不行!设个闹钟,全家提醒~

张文俐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和结蹄组织组成,大多为良性疾病,恶变率0.4-0.8%。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不明,相关因素有:雌、孕激素;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经量增多;贫血;子宫增大;不孕,易流产、早产;膀胱压迫症状,直肠压迫症状;恶性变可能等。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随访观察 2.药物治疗 (1)雄激素:对抗雌激素,使平滑肌收缩减少出血,近绝经期可提前绝经; (2)GnRHa:降低雌激素到绝经期水平,停药复发,一般用于术前; (3)米非司酮:用于术前或提前绝经,不宜长期应用 3.手术治疗: (1)保留子宫-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TLM)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 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TCRM) (2)切除子宫-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开腹子宫切除术(TAH)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VH)

宋晓婕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1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铁蛋白:你身体里的"铁仓库管理员"

忙碌的血液科门诊,几乎每天都在和「铁蛋白」这个指标打交道。有铁蛋白低了的贫血年轻姑娘,最终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也有老先生拿着一张体检报告,铁蛋白高了,还赫然写着“肿瘤指标”! 其实,铁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同大家知道的C反应蛋白、血沉一样,在感染或炎症时可以增高。当身体出现炎症、肝病、甚至酗酒时,它都会飙升示警。某些肿瘤确实会让它异常活跃,但单独用它判断癌症,就像用温度计诊断肺炎——能提供线索,但不能一锤定音。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铁蛋白从哪来、又为什么会升高。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个特别负责的铁仓库管理员,他的名字叫铁蛋白。 人体内有三大铁仓库—— 肝脏总仓库:70%的铁蛋白储存在肝脏。 脾脏回收站:衰老红细胞在这里被巨噬细胞"拆解",回收的铁元素95%会被重新封装成铁蛋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骨髓兵工厂:铁蛋白在这里制造红细胞,确保血红蛋白合成永不断货。 铁蛋白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每天吃下的红肉、菠菜,在胃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三价铁(Fe³⁺)溶解成二价铁(Fe²⁺),在十二指肠和空场上段被吸收。吸收的铁元素会搭上卡车(转铁蛋白),转铁蛋白能同时携带两个铁原子,像特工押运黄金般将铁送到全身细胞。当转铁蛋白抵达肝脏、骨髓等仓库,就会触发精密的铁蛋白生产流程。铁蛋白驻扎住在肝脏、脾脏、骨髓这些器官里,专门负责储存身体里的铁元素。正常情况下,它是个精明的管家,每天根据身体需求存取铁元素。但有时候,这位管家会突然进入“疯狂囤货模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囤货”背后的秘密! 1、炎症:当身体出现炎症,铁蛋白就像听到战鼓的士兵,自动进入备战状态,导致检测数值飙升。糖尿病、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慢性炎症状态,铁蛋白作为急性期反应物可能升高。若伴有发热、血细胞减少、极高水平铁蛋白(上千甚至更高)、神经系统症状,需要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炎症性疾病,需要立即就诊。 2、肝病:肝脏总仓库作为体内储存铁的主要脏器,任何原因的肝细胞损伤都可向血液循环中释放铁蛋白,从而导致铁蛋白升高。门诊最常见的情况——脂肪肝!同理,长期饮酒也会让肝脏这个钢铁厂罢工,酒精性肝病会出现铁蛋白升高。 3、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的铁蛋白可以增高,有时极高。肿瘤往往有血常规异常、消瘦、特定部位的疼痛等症状,需要结合症状、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一起看。 4、输血相关铁过载:最常见的情况是需要定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中间型和重型)患者。按每单位红细胞约含250mg铁估算,不缺铁者输注15-20单位以上的红细胞就可能造成有临床意义的铁过载。 5、遗传性血色病(HH):有些人天生携带“囤货基因”(HFE基因突变),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肠道铁吸收增加、导致铁储备过多。HH患者每日膳食铁吸收量是正常人的2倍,长此以往,10年时间铁蓄积能达10g。这也是为什么HH患者通常三四十岁左右发病,女性因为月经失铁可能发病较晚。 划重点:铁蛋白的「四要四不要」 要淡定:多数升高与肿瘤无关 要排查:肝病、炎症等常见原因 要结合:症状、肿标和影像检查 要警惕:数值持续爬高且有症状 不要慌:单纯铁蛋白高≠得癌 不要补铁:小心"火上浇油" 不要迷信:它只是预警信号之一 不要拖延:异常持续升高必须就医

杨雪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支架对身体有害么?

支架植入:血管里的"修路工"是敌是友? 一、支架的"职场优势"——该出手时就出手 堵车终结者:心脏血管堵到70%以上时,支架就像道路抢修队,3分钟撑开血管恢复血流,避免心肌梗死死神突袭[6]。 保命利器:急性心梗时植入支架,死亡率能从15%以上降到3%-7%,堪称心脏的"黄金铠甲"。 二、修路工的"工伤风险"——低概率的烦恼 施工事故(术中风险): 术中有血管损伤、分支闭塞等风险,但大部分安全可控,有经验的中心和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上述风险。 后期维护问题(术后风险): 血栓路障(1%-2%):支架里可能长血凝块,所以术后要吃1年"双抗套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当"过路费"。 再次堵车(5%-10%):新型药物支架让血管再狭窄率从30%降到10%以内,但抽烟、不控三高会加速"二次施工"。 特殊体质警报: 金属过敏(0.1%):对不锈钢过敏的朋友,可选钴铬合金或可降解支架。 肾功能抗议:造影剂可能让肾功差的人雪上加霜,术前要多喝水排毒。 三、风险防控指南——和支架做朋友 吃药比吃饭准时:抗血小板药是防血栓的"护身符",擅自停药堪比高空走钢索。 血管年检不能忘: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就像给血管做"保养"。 生活习惯大改造:戒烟=拆除血管炸弹,控三高=给血液做"净化处理"。 四、终极选择题 当血管堵得像早高峰的北京二环时: 装支架≈疏通主干道保命 不装支架≈放任血管塌方风险 现代支架手术并发症率不足1%,就像坐飞机的风险远低于车祸——该出手时就出手!

崔成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出院通知患教首次

一、桡动脉伤口护理:手腕上的“小伤口大讲究” 止血阶段(术后24小时): 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保持6-8小时。 手腕伸直别“凹造型”,避免过度弯曲导致出血。 观察伤口:有渗血、鼓包或手发麻?呼叫护士小姐姐! 恢复阶段(术后1周): 3天内别用“麒麟臂”提重物(比如扛大米、抱孙子)。 洗澡时贴防水创可贴,保持干燥(别让伤口泡成“泡椒凤爪”)。 伤口局部患者前臂有青紫是常见现象,张力不高不用过度紧张,慢慢吸收即可。 二、用药注意事项:支架里的“护盾保卫战” 抗血小板CP组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一般联合吃1年,擅自停药有极大血栓风险,可能“堵车复发”(支架内血栓警告!)。 副作用预警:牙龈出血、皮肤自发大片瘀斑、黑便?及时联系医生调药! 其他必备队友: 他汀(降脂药):把坏胆固醇压成“地板价”,减少血管再次堵塞,需要长期服用。 降压/降糖药:血压血糖稳住,心脏才能“岁月静好”。 口诀:药不能停,吃错不行!设个闹钟,全家提醒~ 三、复查注意事项:心脏的“年度体检计划” 门诊随访三件套: 1个月 :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看看药效是否达标,有没有“误伤友军”)。 3,6,9个月三次随访 :常规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根据情况由医生酌情评估是否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 1年 :医生评估,根据情况决定进一步行冠脉CT或者冠脉造影,复查后可根据情况酌情减药。 紧急信号别硬扛: 胸痛复发、严重呼吸困难?立刻拨打120,别学“忍者神龟”! 四、生活彩蛋:让心脏支架“延年益寿”的小妙招 饮食:低盐低脂少外卖,多吃彩虹蔬菜水果(拒绝“红烧肉诱惑”)。 运动:散步打太极,快走广场舞(术后1月内悠着点)。 心态:少生气多微笑,心脏支架和你一起“躺平养生”。

崔成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9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先天性叉状肋

何为先天性叉状肋 叉状肋,顾名思义是肋骨先天性分叉畸形。文献报道叉状肋的发病率约0.15-3.4%,占肋骨畸形的20%。大部分叉状肋单独出现,且无症状。通常为单侧病变,男性多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文献报道叉状肋最常出现在第3或4肋,依次为第5肋、第6肋、第2肋。 有哪些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大多数叉状肋的患儿出生后及婴幼儿期由于皮下脂肪厚,不易被发现。随年龄增长,发育加快,逐渐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胸壁不对称,一侧胸壁的凸起,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一侧胸壁的局部凹陷。通常无其他如呼吸道反复感染等表现。 分型:1)从畸形肋骨的形态进行分型,叉状肋可分为两种:分叉型、环型。分叉型包括硬肋分叉、软骨分叉。环型,通常多为软骨分叉呈环形,远端融合并与胸骨相连。 2)从胸壁外观分型,可以分为凸起型、凹陷型及外观正常型。外观正常型通常在胸片及胸部CT检查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查体无异常的凸起或凹陷;凸起或凹陷型通常会引起胸廓外观的畸形,引起胸壁不对称,严重者可影响胸廓发育,对胸腔内脏器造成压迫,影响心肺功能。 如何才能明确诊断呢? 产前诊断:叉状肋在产前通常较难诊断。由于本病预后良好,产前无需特殊干预处理。 体格检查:一侧胸壁的凸起或凹陷,通常以凸起表现最为常见,表现为前胸壁肋软骨部的隆起包块,查体无压痛。触诊时常可触及分叉的肋骨。通常凸起最高位置为分叉的上部肋骨,且该肋骨由于上抬的作用,上一正常肋骨常与其同时凸起。 辅助检查: (1)X线:对于肋骨即有分叉的患儿通常拍胸部X线片即可显示畸形肋骨(如图1),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硬肋的增宽或分叉。对于软骨分叉的患儿,由于软骨组织的特性,通常X线不能很好显示。 图1胸片发现第5肋肋骨分叉 (2)CT扫描:胸廓CT扫描加肋骨三维重建能更准确的显示软、硬肋骨,特别是肋骨分叉的形态、位置等情况,及有无合并其他椎体等畸形,见图2。 图2CT胸壁重建显示左侧第5硬肋分叉 诊断明确后如何治疗呢?需要手术么?切口大么? 对于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无明显胸部畸形的叉状肋患儿,通常建议随诊观察,无需特殊处理。如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畸形肋骨逐渐发生隆起或凹陷,引起胸壁不对称,再考虑是否手术治疗。 对于以胸壁凸起为主要表现的叉状肋患儿,通常建议在3岁以后,根据凸起的严重程度,以及凸起的进展情况,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采用侧胸壁小切口(约2cm)微创手术(图3),将畸形的分叉上部肋骨切除,同时修整增宽的肋骨。 图3侧胸壁手术切口 对于以胸壁凹陷为主要表现的叉状肋患儿,需要根据畸形的特点,必要时放置内植入支架,将凹陷胸壁顶起。 叉状肋的预后怎么样?会复发么? 叉状肋预后良好,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复发率低,注意定期复查,一般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及一年复查一次,了解切口愈合,胸壁畸形及术后肋骨形态。

夏杰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1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骨软骨瘤要做手术吗?

骨软骨瘤要做手术吗? 骨软骨瘤是骨骼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通常表现为骨表面的突起,并覆有一层软骨组织。根据病灶数量,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类型。 单发性骨软骨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些研究认为可能与骨骼发育异常相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相较之下,多发性骨软骨瘤往往具有遗传倾向,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导致后代患病风险较高。此外,多发性骨软骨瘤的恶变风险相对较大,研究数据显示其恶变率可达约5%,而单发性骨软骨瘤的恶变率较低,仅约1%。常见的发生部位包括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膝关节周围)以及肱骨近端。 并非所有骨软骨瘤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无明显症状且未对周围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的病例,可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然而,若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考虑手术切除:持续或加重的疼痛、影响关节活动、压迫周围神经或血管、外观畸形明显、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恶变风险。 手术切除时,若能彻底清除病灶且操作规范,骨软骨瘤的复发风险极低。因此,是否进行手术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沈靖南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体检发现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 丁凡博士 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此病。但因其名称中带有“腺肌症”,不少患者会误以为与肿瘤相关,甚至产生焦虑。本文将从临床角度解答胆囊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建议。 一、什么是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胆囊壁的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向肌层增生,形成“罗-阿氏窦”(黏膜凹陷),可能伴胆囊壁增厚或结石形成。它属于胆囊良性病变, 并非肿瘤,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长期慢性炎症、胆汁淤积或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有关。 二、如何诊断胆囊腺肌症? 1. 超声检查(首选):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内部可见无回声的“小囊腔”(罗-阿氏窦)或“彗星尾征”。 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或增强CT:用于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胆囊癌或其他占位性病变。 3.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CEA):若指标明显升高,需警惕恶性可能。 三、发现胆囊腺肌症,需要治疗吗? 胆囊腺肌症是否需要干预,需结合症状、病变范围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综合判断: 1. 无症状且无高危因素:定期观察即可 •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肝胆超声,观察病变是否进展。 • 无需治疗:若胆囊壁增厚均匀、无结石、无息肉,且肿瘤标志物正常,可暂不手术。 2.局限型腺肌症 经严格评估可行 针孔无痕保胆手术,切除病变的腺肌症组织,保留胆囊功能。 3. 有以下情况,建议手术 切除胆囊 • 出现症状:如反复右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尤其餐后加重。 • 合并高危因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局部显著增厚(>4mm)或结节形成。 • 疑似恶性可能:影像学提示病变快速进展,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 4. 特殊情况处理 • 合并胆总管结石:需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或ERCP取石。 • 高龄或基础疾病多:若无法耐受手术,可对症治疗,但需严格随访。 四、胆囊腺肌症会癌变吗? 目前研究认为,单纯性胆囊腺肌症的癌变率极低(<1%)。但若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或存在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因此,定期复查和评估至关重要。 五、患者常见疑问解答 1. 问:胆囊切除后会影响消化吗 ? 答: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切除后短期内可能有脂肪消化不适,但多数人在3-6个月后可通过胆管代偿适应,不影响正常生活。 2. 问:有药物可以消除腺肌症吗? 答:尚无特效药物可逆转病变。若合并胆囊炎或胆汁淤积,可短期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缓解症状。 3. 问: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答:建议低脂饮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规律进食,减少胆汁淤积。 六、总结 胆囊腺肌症多为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恐慌,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随访或治疗计划。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症状或高危因素者及时手术,是避免病情进展的关键。若您体检发现此病,建议携带报告至门诊进一步评估,切勿自行解读或延误诊治。 作者简介:丁凡,医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胆囊良恶性疾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及个体化管理。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希望通过此文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胆囊腺肌症,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理性选择治疗方案!

丁凡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1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服营养补充——助力肿瘤营养治疗

学术小助手

1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发现自己有一个肿块,担心是癌症,希望了解手术方式和术后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乳腺外科

总交流次数:8

医生建议:根据目前的检查结果,良性肿瘤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建议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需要注意休息和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为了预防再次发生,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张景福

主治医师

福清市妇幼保健院

查看详情

我在检查中发现了一个乳腺肿块,医生说是分类3的乳腺癌,想知道这个情况需要如何处理?患者女性50岁

就诊科室:乳腺外科

总交流次数:13

医生建议:对于乳腺癌分类3的良性肿瘤,处理方法有两种:手术切除或定期复查彩超。手术费用因地区和医院不同而有所差异,三甲医院的标准大约在5000-10000元之间。定期复查彩超的频率一般是每季度一次。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艾勇彪

副主任医师

十堰市太和医院

查看详情

我想了解脑部检查结果中'未见FDG代谢异常增高'的含义以及对健康的影响。患者女性48岁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总交流次数:7

医生建议:根据检查结果,目前没有发现代谢活动的异常增高,肿瘤炎症等疾病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药物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王志宏

主任医师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