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斑秃治疗后多久会看到效果?
斑秃的治疗反应和效果显现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斑秃类型、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一般来说,治疗开始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可能会看到一定的效果,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1. 斑秃类型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斑秃类型有斑片型、网状型、匐行型、弥漫型、全秃、普秃等。处于稳定期、面积较小的斑片型斑秃,以及急性弥漫型斑秃可在有效治疗后1月内即可出现毛发再生,若持续3个月尚未出现疗效,需要评估是否需要更换方案。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斑秃类型,如网状型、匐行型斑秃及全秃、普秃,该类型斑秃对治疗的反应率较低,因此相比于其他类型患者,评估其疗效的时间要长于3个月,有时可能需要超过6个月或更久 1 。 2. 疾病严重程度 参考美国斑秃评估指南所推荐的SALT(Severity of ALopecia Tool)方法 2 ,根据脱发面积占整个头部面积的比例确定斑秃的严重程度。一般认为脱发面积<25%为轻度,25%-49%为中度,≥50%为重度。多数轻度至中度斑秃患者一般在有效治疗数周到数月内可以看到疗效,通常建议至少连续使用3个月以维持疗效;而重度斑秃患者,临床显效时间和治疗时间大大延长,一般3-6个月为疗效评估时间点,若持续治疗3-6个月还没看到显著疗效,则需要停药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法 (1)外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卤米松、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氯倍他索等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这类药物可能在轻度至中度的斑秃患者中加速头发生长,药物反应良好者1-2个月左右即可观察到效果,如3-6个月后仍未见疗效,应调整治疗方案。 (2)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常用的药物有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曲安奈德注射液。应用于脱发面积较小的稳定期成人患者,如轻度或中度的单发型或多发型斑秃,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 3~4 周 1 次,曲安奈德注射液每 2~3 周 1 次, 可重复数次,一般3-4周可观察到效果,如 3-6个月内仍无毛发生长,即应停止注射并更换方案。 (3)局部免疫疗法:本疗法适用于重症斑秃(脱发面积>50%、全秃和普秃)患者、病程长及其他治疗效果不佳者。常用的接触致敏剂主要是二苯基环丙烯酮(DPCP)和方酸二丁酯(SADBE),但该种疗法副反应众多,且目前尚未获得我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因此临床使用受限、应用较少。国内外研究均报道本疗法应至少坚持治疗 3~6 个月后评价疗效,且治疗成功率因人而异,有效率大约为 30%~ 50% 3 。 (4)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适用于急性进展期和脱发面积较大的中、重度患者,包括全秃和普秃,通常 1~2 个月起效,一般需要缓慢减药、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以维持疗效,若3~6 个月后无明显疗效,应停止使用。 (5)JAK抑制剂 [英王1] :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近年来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斑秃患者,多项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报告了不同类型的斑秃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毛发再生,然而,确切的评估时间点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一项托法替布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 4 表明,6个月时69.1% 的患者 SALT 评分提高 50% 以上,44.3% 的 SALT 评分下降 90% 或更多,而这与斑秃类型相关:斑片型斑秃SALT评分下降明显、效果较好,普秃和全秃SALT评分下降不明显甚至增加、效果较差。因此,JAK抑制剂的应用范围、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行更长时间的治疗和监测。 (6)其他疗法:中医药、激光和光化学疗法等,一般作为斑秃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因此其具体显效时间尚不明确;单独口服中药治疗的话,一般3个月需要进行评估,若无明显毛发再生或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则需立即停药。 总的来说,斑秃的治疗需要耐心和长期管理,效果的显现时间可能从数周到数月不等,评估疗效的时间点通常至少需要3个月,有时可能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这都具体取决于疾病类型、治疗方法和个体情况。重要的是,患者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计划,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Pratt CH, King LE, Jr., Messenger AG, Christiano AM, Sundberg JP. Alopecia areata. Nat Rev Dis Primers. Mar 16 2017;3:17011. doi:10.1038/nrdp.2017.11 [2]Olsen EA, Hordinsky MK, Price VH, et al. Alopecia areata investigational assessment guidelines--Part II. National Alopecia Areata Foundation. J Am Acad Dermatol. Sep 2004;51(3):440-7. doi:10.1016/j.jaad.2003.09.032 [3]Messenger AG, McKillop J, Farrant P, McDonagh AJ, Sladden M.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lopecia areata 2012. Br J Dermatol. May 2012;166(5):916-26. doi:10.1111/j.1365-2133.2012.10955.x [4]Nasimi M, Abedini R, Ghandi N, Teymourpour A, Babaie H.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facitinib in 97 alopecia areata patients. J Cosmet Dermatol. May 12 2024;doi:10.1111/jocd.16356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林文君,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为什么会出现斑秃?
斑秃(Alopecia Areat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性非瘢痕性脱发。这种脱发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光秃斑块,但有时也可能涉及整个头皮甚至全身的毛发。本文将从斑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斑秃的病因 遗传因素 斑秃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约20%的斑秃患者有家族史,这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斑秃,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调控机制,导致毛囊成为免疫攻击的目标。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被确定与斑秃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更容易攻击毛囊。 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被认为是斑秃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以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影响到毛囊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压力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进而影响毛囊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脱发。研究显示,在斑秃发病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报告过近期的精神压力事件。 免疫因素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毛囊结构。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可能会聚集在毛囊周围,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破坏毛囊的正常生长周期,导致脱发。这种免疫攻击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毛囊内的某些抗原产生了异常反应,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其识别为外来入侵者。 二、斑秃的发病机制 斑秃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的是它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 免疫介导的毛囊破坏 在斑秃患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毛囊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发起攻击。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尤其是T淋巴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因子。T细胞可以识别并直接攻击毛囊内的抗原,导致毛囊进入休止期,从而停止毛发生长。这种免疫攻击导致毛囊受到损伤,无法正常生长出新的毛发。 免疫记忆与复发 斑秃往往呈现周期性的发作和缓解,这与免疫系统的记忆效应有关。即使在一次治疗后毛发重新生长,免疫系统仍可能“记住”毛囊作为攻击目标的信息,导致斑秃的复发。尽管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症状,但如何彻底消除这种免疫记忆仍然是一个挑战。 毛囊微环境改变 斑秃还与毛囊周围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炎症反应不仅限于毛囊本身,还包括毛囊周围的组织。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以改变毛囊周围的微环境,进一步加剧免疫反应,形成一个持续的恶性循环。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毛囊进入休止期,使毛发生长受阻。 三、总结 斑秃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斑秃更加敏感,而神经精神因素则可能通过增加心理压力和改变内分泌状态来诱发或加重病情。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是斑秃发生的直接原因,其中T淋巴细胞在攻击毛囊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免疫介导的毛囊破坏导致毛囊受损并停止生长,而免疫记忆效应则使得斑秃易于复发。虽然现有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症状,但对于如何彻底消除免疫记忆,防止斑秃的复发,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答案。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更多的细节,为斑秃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梦瑶,耿龙.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06):446-450. [2] 王佳丽,程丹彤,罗娜娜,等.斑秃的免疫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3,30(01):83-88. [3] 中国斑秃诊疗指南(2019)[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02):69-72.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0.02.002. [4] 刘欣,祝宁侠.脱发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9,32(06):172-176.DOI:10.19296/j.cnki.1008-2409.2019-06-049.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田子园,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斑秃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脱发疾病,属于免疫介导的非瘢痕性脱发类型。其特征是突然出现边界明确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脱发斑块。斑秃的病程病程经过缓慢,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本病可自行缓解又常会有反复发作。斑秃中约有5—10%的病例在数天内或数月内头发全部脱光而成为全秃(alopecia totalis),少数严重患者可累及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全部脱光称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 据统计,斑秃全球患病率达0.57%~3.8% [1] ,中国约为0.27% [2] ,且有研究显示斑秃的患病率正在逐渐上升 [3] 。 今天,带你了解斑秃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那些事儿。 一、营养摄取:吃出健康秀发 “食”在健康,发在营养。斑秃患者首先要做的是从饮食上下功夫。平日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偏食,饮食宜清淡、营养,远离油腻煎炸、辛辣刺激、甜腻的食物。宜多食以菠菜为代表的绿叶蔬菜,富含维C及矿物质镁、钾等。这些营养素有助于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为头发生长提供营养。胶原蛋白是头发根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补充维C有助于合成胶原蛋白。也可多食用三文鱼为代表的海鱼,含有丰富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头皮的油脂分泌,保持头发光泽。此外,鱼类还含有丰富维D和锌,这些营养素对头发生长也有重要作用 [4] 。此外,何首乌、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富含的微量元素对头发健康有益 [5] 。同时,避免麻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二、头部清洁:温柔以待每一寸头皮 斑秃患者的头皮需要特别的呵护。建议两到三天洗头一次,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洗发用品,避免使用碱性过强或脱脂性强的产品,以免损伤毛囊。洗头时,水温要适中,不宜过热,以免破坏毛囊结构。同时,可轻轻按摩头皮,沿着头部经络循行方向叩击按摩头皮以疏通经络、镇静安神、活血生发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头发生长 [6] 。 三、心态调整:心情好了,头发也笑了 斑秃的发作往往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若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或过分劳累,有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发失所养 [7] 。因此,保持轻松、愉悦、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无论是深呼吸、散步,还是做松弛体操,都是缓解精神压力的好方法。当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超过可调节范围,出现较为严重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时,应到医院寻求治疗,遵从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四、作息规律:睡眠是最好的美容师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斑秃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头发生长。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若斑秃患者失眠较为严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或进行其他相关治疗以改善睡眠质量。 五、适当运动:动出健康,动出美丽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加快身体代谢速度,促进血液循环,对斑秃的治疗和恢复有帮助。无论是跑步、跳绳、打球还是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六、预防损伤:小心呵护每一寸头皮 头皮也怕“受伤”。斑秃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静电的梳子梳头,也不要过度使用电吹风或烫发染发,这些行为都可能对头皮造成损伤,加重斑秃症状。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长时间待在过于干燥或潮湿的地方。 七、规律治疗:规律用药,效果更佳 治疗斑秃,需要综合施策。中西医各有优势,二者结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用药期间要严格遵照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诊,不要随意减药及停药,避免不规则使用药物引起疗效不佳或引发副作用。 八、全面治疗:基础疾病及伴发疾病的规律治疗 斑秃患者可能会伴随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失调等基础疾病。规律治疗至关重要,需综合考量患者具体情况。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积极治疗基础及伴发疾病,去除诱发因素,全方位促进康复。 斑秃虽然让人烦恼,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从饮食到作息,从心态到运动,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关注。希望这篇科普文能够成为你战胜斑秃的得力助手,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SIMAKOU T, BUTCHER J P, REID S, et al. Alopecia areata: A multifactorial autoimmune condition [J]. J Autoimmun, 2019, 98: 74-85. [2]王婷琳,沈佚葳,周城,等.中国六城市斑秃患病率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10):668-670. [3]LEE H H, GWILLIM E, PATEL K R,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opecia areata, ophiasis, totalis, and universal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82(3): 675-82. [4]程巧熙.护发饮食“红绿灯”[J].农家致富,2024,(04):58. [5]胡雪晴,刘俐,杨敏,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斑秃证治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2020,39(05):480-483.DOI:10.16025/j.1674-1307.2020.05.021. [6]罗莎, 陈颖颖, 冯放, 等. 杨顶权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斑秃经验 [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 33(03): 195-6. [7]田彩蝶, 刘青武, 杨顶权, 等.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探讨心理应激对斑秃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24): 40-3.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陈钰璇,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情绪因素对斑秃的影响大吗?
当情绪低落焦躁时,你尝尝会发现自己出现气色不佳、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状况。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70%的人会以躯体健康受损的方式来消化不良情绪,而「毛囊」则是愤怒、恐惧、忧伤等情绪的出口。 1. 精神心理因素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当人体的保护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感受异常的精神心理状态时,免疫系统会发挥调节作用。人的情绪行为和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管辖,下丘脑上通大脑皮质,下通脑垂体和其它神经组织,是调控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中枢[1]。而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一个整体,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三者的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发挥对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机体神经系统调节紊乱、适应坏境的功能崩溃,产生大量神经递质,流动在大脑并导向不同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如消化系统受影响则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等[2]。 中医认为“肺主悲,脾主思,心主喜、肝主怒、肾主恐”,人体的情志与五脏功能关系密切。肝藏疏泄功能在调控心理应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且情志异常、肝失疏泄的作用机制与病理性心理应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五脏,肝气正常疏泄,则全身脏腑经络之气冲和调达,情志畅通;若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百病皆生。 2. 精神心理因素往往诱发或加重斑秃 斑秃常合并精神疾病:作为第二大心身皮肤病,1/3至3/4的斑秃患者存在精神合并症,因精神疾病住院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健康人,其中曾经有过复发经历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更差,最常见的是焦虑症和抑郁症[4]。急性焦虑症是斑秃最常见的诱因之一,研究表明约半数斑秃患者精神障碍的诊断先于斑秃[5]。荟萃分析显示,斑秃与抑郁症的发病之间呈正相关,斑秃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五倍[6]。 斑秃的病理过程: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是与人体和谐共处的,人体的毛囊具有“豁免权”从而不被免疫细胞攻击。然而,当病理状况下,这种“豁免权”的崩溃导致免疫系统将自己的毛囊当成了“敌人”,不断发动淋巴细胞、免疫细胞进行攻击,从而发生了斑秃。 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斑秃患者在脱发前都存在着精神刺激因素,如焦虑、压力大、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等。这类紧张性生活事件是斑秃重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而脱发症状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社交、情感和精神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患者已有的心理问题。毛囊是一种特殊的微器官,存在着独立感受和调控精神和环境应激的系统。当这种应激刺激超过人体调节的限度时,进一步加剧了毛囊局部的免疫失衡[7]。 3. 斑秃患者精神心理状况的自我评估 对于自我感觉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可以通过网上的心理自评量表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而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多数是暂时正常的反应。此外,由于这类量表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受到患者本身目的性的影响,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和主观性。比如患者像掩盖事实就会选择程度较轻的选项,得分会偏低。因此,当发觉心理异常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的斑秃患者,可以前往精神心理门诊进行综合的临床评估。 4. 改善及预后 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异常的斑秃患者,尤其经精神专科诊断的精神疾病合并症患者,在针对头发的治疗外,还需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于合并重度抑郁症的斑秃患者,使用抗抑郁药不仅能减轻精神症状,对脱发也有治疗作用[8]。祖国传统医学的研究发现运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治疗斑秃合并抑郁者,对斑秃皮损和抑郁状态均有显著改善[9]。 据此,皮肤科医生建议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确保充足睡眠时间,保证规律作息,在出现斑秃时及时就医,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诊治。 参考文献 [1] Jacobson L.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 neuropsychiatric aspects[J]. Compr Physiol. 2014 Apr;4(2):715-38. [2] Heesen C ,Gold SM,Huitinga I,et al. Stres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function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nd multiple sclerosis-a review.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J]. 2007;32:604-618. [3] 徐唱,张启明,徐茂青.基于心理应激探讨肝主疏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J].环球中医药,2021,14(02):230-235. [4] Mulinari-Brenner F.Psychosomatic aspects of alopecia areata[J].Clin Dermatol,2018,36(6):709-713. [5] Chu SY, Chen YJ, Tseng WC, et al.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patients with alopecia areata in Taiwan:a case-control study[J].Br J Dermatol,2012,166(3):525-531. [6] Titeca G, Goudetsidis L, Francq B, et al .’The psychosocial burden of alopecia areata and androgenetica’: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re study among dermatological out-patients in 13European countrie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20,34(2):406-411. [7] Peters E M, Liotiri S, Bodo E, et al. Probing the effects of stress mediators on the human hair follicle: substance P holds central position[J]. Am J Pathol, 2007,171(6):1872-1886. [8] Abedini H, Farshi S, Mirabzadeh A, et al.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citalopram on treatment of alopecia areata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Drugs Dermatol,2014,25 (2):153-155. [9] 左英奇.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抑郁)斑秃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吕书影,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不同类型斑秃预后差异性大吗?
斑秃的预后因人而异,不同类型斑秃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伴发共病以及家族史等都会导致斑秃患者的预后出现较大差异。 1. 疾病类型 (1) 斑片型斑秃:通常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斑。这种类型的斑秃预后相对较好,许多患者可能3个月内就可 以自愈或在治疗后痊愈。研究表明,34%~50%的轻症患者可在1年内自愈,但也有 14%~25%的患者病情持续或进展到全秃 或普秃 [1] 。 (2) 网状型斑秃:以脱发斑多而密集、呈网状而命名,这类斑秃预后可能不如斑片型斑秃,但具体的预后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3) 匐行型斑秃:主要发生于发际线部位,属难治性斑秃,治疗反应差,预后相对较差。 (4) 弥漫型斑秃:表现为全头皮弥漫受累,多呈急性经过,一般不形成全秃,通常在旧发完全脱落前已经有新发生长,急性者易于恢复,慢性或病程长的患者预后较差。 (5) 全秃和普秃:头皮上所有头发完全脱落为全秃,全身所有毛发包括眉毛、腋毛、阴毛均脱落则为普秃,这两种类型自然恢复率极低,<10%;一般病程> 2年者对治疗反应差 [1] 。 2. 严重程度 斑秃患者脱发面积越大,疾病严重程度越高,对药物的反应就越慢,其疗效和预后也相应越差。成人头皮斑秃面积<25%者,68%可以恢复;25%~50%者,32%可以恢复;而>50%者,仅有 8%可以恢复 [1] 。 3. 发病年龄 (1) 早发性斑秃(发病年龄较小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更严重的亚型,如普秃。这类患者病情变化快速而难控 [2] ,年龄越小的患者越不适合激素的使用、治疗手段有限,其预后可能较差。 (2) 晚发性斑秃(发病年龄较大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因为脱发可能较为局限,且疾病进展可能较慢;此外适用于成人斑秃患者的治疗手段多样,可根据药物反应及时更换方案,预后较儿童要好。 4. 伴有甲变化的斑秃 约10-15%的斑秃患者伴有甲变化,这些变化一般包括指甲或趾甲的点状凹陷和纵向条纹,可能与更严重的脱发形式相关 [2] 。伴有甲变化的斑秃可能更难治疗,且预后可能较差。 5. 共病 斑秃本身就是一种炎症性免疫性皮肤病,它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如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癜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这些伴随疾病的存在可能表明患者有更高的自身免疫反应性 [2] ,这就使得斑秃的治疗更加复杂,不仅要针对斑秃,还要兼顾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预后。 6. 家族史 不同类型斑秃患者的治疗反应与预后,除以上5点因素外,还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关于斑秃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该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毛囊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3] ,约 1/3 的斑秃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同卵双生子共同患病率甚至高达55% [4] 。成人斑秃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比例估计在0%到8.6%之间,而在儿童中这个比例更高,从10%到51.6%不等 [2] 。有家族史的患者可能更早被诊断出斑秃,但这种遗传易感性可能就是影响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及预后的一个因素。 总体而言,不论何种类型的斑秃都具有易复发的特点,目前认为其复发性及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儿童期发病、病程长、脱发面积大、全秃/普秃/匐行型斑秃、病情反复、伴有甲损害、有斑秃家族遗传史、并发特应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 。对于久治不愈的全秃、普秃或匐行型斑秃,医师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可适当停止药物治疗,使用假发和发片也是一种合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Messenger A G, McKillop J, Farrant P, et al.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lopecia areata 2012[J]. Br J Dermatol, 2012,166(5):916-926. [2] Pratt C H, King L J, Messenger A G, et al. Alopecia areata[J].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11. [3] McElwee K J, Gilhar A, Tobin D J, et al. What causes alopecia areata?[J]. Exp Dermatol, 2013,22(9):609-626. [4] Hordinsky M K. Overview of alopecia areata[J].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 2013,16(1):S13-S15. [5] 中国斑秃诊疗指南(2019)[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49(02):69-72.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林文君,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斑秃常见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斑秃,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忧虑的词汇,俗称“鬼剃头”,它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人们的头皮上出现了边界明确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脱发斑块。面对这一挑战,许多患者急于寻找治疗之道,而药物治疗作为常见手段之一,自然备受关注。然而,正如任何药物都有其两面性,斑秃治疗药物也不例外,它们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 目前常用的斑秃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局部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免疫疗法、外用米诺地尔等,系统治疗包括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JAK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复方甘草酸苷等[1,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斑秃常见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吧! 一、局部治疗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直接作用于头皮的外用药物。它们能够刺激头皮血液循环,促进毛发生长。但“好事多磨”,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1. 外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斑秃的一线疗法,常用药物包括 卤米松 、糠酸 莫米松 及丙酸 氯倍他索 等强效或超强效制剂。 毛囊炎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涂药部位的皮肤发生烧灼感、刺痛、瘙痒、色素沉着或减退、多毛症、痤疮及瘀斑等。部分患者出现新生发为白色毳毛、毛发生长不均匀[3]。 因此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皮肤症状,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如减少剂量、延长用药间隔等。对于毛囊炎等感染症状,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外用米诺地尔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多毛症、刺激性和过敏性皮炎等,停药后即可消退。如果出现局部反复瘙痒和皮肤发红的过敏症状时,可以尝试更换使用不含丙二醇的米诺地尔,即国际上推荐的泡沫制剂,以减少或杜绝过敏不良反应[4,5]。若药物不慎入眼,可能会灼伤和刺激眼部。如发生药液接触敏感表面(眼,擦伤的部位,黏膜)时,应当用大量的冷水冲洗该区域。 3.外用生发酊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变黑、色素沉着、色素斑等色素沉着情况。应注意不要将生发酊溅撒在非毛发区,如果有此情况马上用湿布擦去,否则局部在日晒后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如果出现色素沉着,可以外用氢醌霜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在使用生发酊的过程中会出现刺激、瘙痒和红斑现象,出现时应停药,一般对症治疗后可缓解或消失。 二、系统治疗 斑秃患者常常需要借助口服药物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毛发生长。 1.口服糖皮质激素 对于急性进展期和脱发面积较大的中、重度成人患者,可酌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一般口服中小剂量,如 泼尼松 等口服类糖皮质激素药物。虽然口服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性问题[6]。 (1)骨质疏松: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钙在骨骼的沉积,导致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使用期间应进行骨密度检测以评估风险,并通过维持钙、维生素D的摄入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2)免疫抑制: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应用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免疫功能,检查是否存在免疫抑制、感染等,并避免与已知感染源接触。 (3)代谢异常:表现为满月面、水牛背、面部痤疮、躯干肥胖、四肢相对瘦小等,即所谓的库欣综合征。还可能导致高血,所以应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根据需要调整方案。注意饮食调整,减少高脂饮食摄入,适当运动。 (4)高血压:糖皮质激素影响血管收缩和扩张,导致血压升高。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对高血压或有高血压风险的患者,可能需同时使用口服降压药物。 (5)消化道反应:可能出现消化道炎症和溃疡,严重者可能出现胃出血、食管炎、胰腺炎及腹部膨胀等。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胃肠道症状,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如适当减少剂量、缩短用药时间,同时加强胃肠道保护和营养支持等。 (6)皮肤问题:如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痤疮及瘀斑等。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皮肤症状,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如减少剂量、缩短用药时间,局部用药代替全身用药,并提供皮肤保护和补水措施。 2.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脱发面积较小的稳定期成人患者的首选治疗,也可作为脱发面积较大患者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和 曲安奈德注射液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1)疼痛:注射时和注射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会感到注射部位疼痛。注射前可局部使用麻醉剂以减轻疼痛。注射后如有疼痛,可采用冷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2)皮肤相关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皮肤变薄、凹陷等局部皮肤萎缩的现象,也可能引发毛囊炎、皮肤色素减退等反应。如果已经出现皮肤萎缩,可以考虑更换注射部位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出现毛囊炎,可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大多数色素减退是暂时性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或可加用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来进行治疗。 3. 口服JAK抑制剂 JAK 抑制剂在斑秃治疗上也显示了亮眼的效果。巴瑞替尼(baricitinib)于2022年先后在美国和日本获批用于治疗成人重症AA,2023年3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口服巴瑞替尼治疗成人重度斑秃。利特昔替尼(Ritlecitinib)于2023年6月获得FDA批准,成为继巴瑞替尼之后的第2个获批用于治疗斑秃的JAK抑制剂,是在JAK激酶中具有高选择性的JAK3抑制剂,也是首个获批用于治疗12岁以上的青少年斑秃患者的JAK3/TEC抑制剂。 JAK 抑制剂虽然总体安全性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 (1)感染:感染是JAK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严重感染类型有带状疱疹感染、肺炎、乙肝病毒感染、肺结核、蜂窝组织炎等。 (2)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与造血相关细胞因子介导的JAK2通路相关。JAK抑制剂治疗可能出现心血管栓塞风险、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不良反应,并存在高水平的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恶性肿瘤风险:JAK抑制剂的恶性肿瘤风险主要在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癌和黑色素瘤等。 (4)胃肠道不良反应:腹痛、腹泻、恶心、胃肠炎等是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胃肠道穿孔。 (5)其他:如神经系统紊乱、头痛、中风、肌苷激酶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大肠良性息肉、痤疮、抑制血管生成等 [7]。 治疗期间应注意: (1)定期检查:①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D-二聚体、凝血功能、T-SPOT和(或)quantiFERON-TB gold:可以在开始治疗后第4、12周检查1次,以后每2~3个月检查1次;②胸部X线或CT检查:酌情每6~12个月检查1次;③HBV、HCV血清学检测:建议肝功能异常或接触高危人群患者每1~3个月监测1次;④在治疗期间,如果出现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应暂停治疗,待皮损消退后可继续治疗。 (2)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应与医生咨询,遵循医生指示正确使用药物,包括规定的剂量和时间表,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JAK抑制剂的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不要自行停药,除非经过医生的明确指示,否则不要自行停止使用,停药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进展。 (3)日常护理:注意饮食和水分摄入;保持皮肤清洁,并使用温和的护肤产品。 (4)药物治疗:对于过敏反应等严重副作用,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或其他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免疫抑制剂 4.1 环孢素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震颤、多毛症、高血压、腹泻、厌食、恶心和呕吐。还可能出现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反应。许多与环孢素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在剂量降低后减退,用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治疗期间必须监测肝肾功能,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应遵照医嘱逐渐减量 [8]。 4.2 硫唑嘌呤 可能发生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故肝功能差者忌用;可能致畸胎,故孕妇禁用;亦可发生皮疹;偶见肌萎缩。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测血象、肝肾功,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4.3 甲氨蝶呤 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和厌食等。皮肤表现如脱发、皮炎、皮疹、色素沉着等也较为常见。还可能出现肝毒性、肾毒性、肺毒性、感染、血液系统受累等不良反应。患者可服用叶酸,以缓解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肝转氨酶升高和口腔炎等。对于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可能需要降低甲氨蝶呤剂量或停药。 5. 复方甘草酸苷片 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可能引起出现肌力降低,肌肉酸痛,甚至四肢痉挛等症状,也可能出现血钾降低,血压升高,尿量减少, 身体水肿, 体质量增加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状。在用药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监测血液、尿液中相关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应及时停药[9]。 6. 雷公藤多苷 口服雷公藤多苷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毒性,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数出现肠炎。还可能出现药物性肝炎、肾功能不全、生殖系统损伤、内分泌系统损害,以及血液系统和皮肤黏膜损害。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并予以对症治疗[10]。 7. 柳氮磺吡啶 口服柳氮磺吡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头痛、眩晕等,也可能出现特异质或高敏反应,非特异性斑丘疹、发热较为常见。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若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药处理[11]。 8. 白芍总苷胶囊 其不良反应少, 主要是大便性状改变, 如便稀、便次增多, 亦可见纳差、轻度腹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可以自行消失。罕见不良反应包括白芍总苷致男性乳腺增生、疱疹、出血性皮疹等,但发生率极低。服用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12]。 9. 辅酶Q 可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腹泻、心悸,偶见皮疹,在服用辅酶Q10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 10. 曲唑酮 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过敏、视力模糊、便秘、口干、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动过速、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肌肉痛、震颤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在持续用药或停药后自行缓解,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斑秃治疗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作为患者,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充分了解药物信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同时,也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为治疗斑秃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记住,治疗斑秃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科学治疗,才能最终战胜斑秃的魔咒! [1] MEAH N, WALL D, YORK K, et al. The Alopecia Areata Consensus of Experts (ACE) study: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opinion on treatments for alopecia areata [J].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83(1): 123-30. [2] 章星琪. 国内外斑秃诊疗共识、指南的解读与启示 [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 28(06): 431-6. [3] 曹慧,杨雨清,李水凤,等.强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封包法治疗儿童斑秃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0):647-651.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5.10.031. [4] Rietschel R L, Duncan S H.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pical minoxidil in the management of androgenetic alopeci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87, 16(3): 677-685. [5] Price V H, Menefee E, Strauss P C. Changes in hair weight and hair count in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 after application of 5% and 2% topical minoxidil, placebo, or no treat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99, 41(5): 717-721. [6] 杨璐,邹清梅.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J].世界临床药物,2024,45(05):449-453.DOI:10.13683/j.wph.2024.05.001. [7] 刘瑞金,胡岭,张玲玲.JA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2,57(12):2019-2024.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2.12.029. [8] 刘瑶,李伟.中西医结合防治环孢素A不良反应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1):2645-2648.DOI:10.13193/j.issn.1673- 7717.2019.11.019. [9] 张颖,王智颖.复方甘草酸苷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7):160.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2.17.151.刘丽华,李美云,丁玲,等.巴瑞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24,33(08):844-848. [10] 杨冬梅,刘俊.雷公藤多苷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0):2185- 2190.DOI:10.13286/j.cnki.chinhosppharmacyj.2018.20.22. [11] 吕超智.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J].医药导报,2012,31(04):537-538. [12] 包国光,李晓霞.白芍总苷的罕见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09):181.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0.09.027.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陈钰璇,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斑秃会复发吗?如何防止复发?
斑秃(Alopecia Areat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或全身性非瘢痕性脱发。许多患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虽然毛发得以再生,但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本文将从容易复发的因素、复发的原因以及防止复发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容易复发的因素 1. 发病年龄小 描述:较早发病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比成年后发病的患者更容易经历斑秃的复发。 原因:年轻患者的免疫系统较为活跃,对毛囊的攻击也更加强烈。此外,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因素都可能加剧病情。 2. 伴发共病 描述:斑秃常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存在,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银屑病等。 原因:这些共病的存在可能表明免疫系统的整体调节出现了问题,增加了斑秃复发的风险。 3. 甲损害 描述:部分斑秃患者还会出现指甲或趾甲的异常,如凹陷、点状凹陷或变薄。 原因:甲损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更广泛的免疫系统问题,这使得斑秃更容易复发。 4. 广泛脱发 描述:如果脱发范围广泛,包括整个头皮(全秃)或全身(普秃),那么复发的可能性更高。 原因:广泛的脱发意味着免疫系统对毛囊的攻击更为严重,这增加了病情复发的风险。 二、复发的原因 1. 不按医嘱减药停药 描述:患者在症状减轻后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原因: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攻击再次启动,从而引发斑秃的复发。 2. 精神压力 描述: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 原因:精神压力可以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影响到毛囊的正常生理功能。 3. 免疫系统异常 描述: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是斑秃的根本原因。 原因:即使经过治疗,免疫系统对毛囊的攻击可能会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而重新启动。 三、防止复发策略 1. 定期复查 建议:定期回访医生进行检查,确保病情得到及时监控。 作用: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采取措施预防。 2. 规律治疗 建议:按照医生的指导规律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作用: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减少复发的机会。 3. 心理调适 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作用: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少由精神压力引起的复发风险。 4.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作用:增强身体的整体抵抗力,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复发。 5. 监测共病 建议:对于伴有甲状腺疾病或其他共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作用:通过控制共病,有助于减少斑秃复发的可能性。 四、结论 斑秃的复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相关。发病年龄小、伴发共病、甲损害以及广泛的脱发范围都是斑秃容易复发的重要因素。此外,不按医嘱减药停药、精神压力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也是导致斑秃复发的关键原因。为了有效防止斑秃的复发,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遵循医嘱进行规律治疗、调适心理状态、调整生活方式,并积极监测和治疗共病。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斑秃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瑞,姜祎群.斑秃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4,31(06):432-439. [2] 杨梦瑶,耿龙.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06):446-450. [3] 章星琪.国内外斑秃诊疗共识、指南的解读与启示[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1,28(06):431-436. [4] 李雪,朱培成.斑秃患者合并甲病变及中医证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02):102-103.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王英、田子园,授权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王英
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3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